CTP、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出版事业的全方位应用,使得报业印前技术不断进步,这种进步冲击了我们部门传统的分工体系,录入、组版、出样、主机四个相对独立的工种开始相互渗透、融合,界限越来越模糊,过去一人一岗的工作模式已不适应报社改革发展的要求,印前岗位生产如何安排,技术培训如何进行,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过去的员工培训,基本上都是采用以老带新,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时间长见效慢。为了让更多的员工尽快熟悉业务,我们组织各工种内公认技术水平较高的员工编写了岗位工作手册,并让同岗位其他员工对照手册操作验证,以保证手册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整理成印前流程岗位操作手册,下发给每个员工学习。 一、取消专职录入员,逐步淘汰“出样工” 随着编辑部门电脑的普及,大量的录入工作已经由记者、编辑完成,录入、组版已经变成了一个环节。录入应该作为印前操作的基本技能,单独将它列为一个岗位,既浪费人力,也不利于个人成长。2007年年初,我们取消了录入岗位,安排3名录入员参与组版工作。原来录入员的工作由全体组版员每2人一组,轮流一周的工作方式来完成。这些录入员很快就适应了组版工作,缓解了组版人手缺乏的压力,今年7月,最后一名录入员,也走上了组版岗位。 出样员每天根据编辑的要求发排出纸样,盖章并送校对检校。目前固定由4人承担。这部分工作并不复杂,组版员经过简单培训就能掌握。实际上夜编大部分的出样工作都是由组版员完成的。在技术上,我们引入了“自动发排”,组版员只要在完成的版面上点“发排”,到某一目录下,就可以实现自动出样。出样是印前一个重要的环节,任何延迟都会影响“出早报”,出样岗位虽然简单,但要求认真、细致、及时。在安排组版员熟悉这一岗位的时候,我们给了她们更长的学习时间。通过轮岗,4名出样员也顺利担负起组版工作。 这样部门无形中等于增加了7个人手,大大减轻了因为扩版、数字报纸制作带来的人员压力,部门成功实现了挖潜增效。 二、交叉学习,培养全能型人才 传统的一人固定一岗工作模式。好处是单一重复的劳动,容易熟练操作,可以减少差错。弊病一是人员技术局限;二是不可能做到满负荷工作,势必增加人员配置,造成了部门队伍的膨胀庞大;同时也使得分配资源被迫分散,员工收入被分流分摊,生产积极性难以提高。 版面输出是印前处理的关键环节,作为这一环节把关的主机房的操作员工应该具备较高的印前专业素质。图片的处理和格式的选择、补字的结构、发排系统和传版系统的设置都必须一清二楚,如果不熟练就会造成输出失误甚至见报差错。另外清样检查中发现的各种错误也需要对版面进行必要的重新排版或修改处理,都要求主机操作员要掌握排版软件的具体操作。主机房的员工都是从组版岗位选拔出来的,有一定的组版基础,因此我们将学习的突破口放在组版员上,年初我们开始安排组版员中年轻的技术能手,分批进行主机房相关工作的培训,力争培养全面熟悉本报版面制作流程中,组版、扫描、图片处理、传版等工序流程的多面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人基本能担负主机房的值班工作。下一步我们要安排更多的人进入主机岗位轮训学习,培养更多的全能型人才,时机成熟的时候,打破工种界限,让人员有序流动,按任务需要来合理安排工作人数。 三、岗位技术竞赛,选拔技术能手 部门举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劳动技能竞赛,竞赛分理论和实操两部分,竞赛效果出乎意料,激发了大家的自信心,唤醒了大家沉寂已久的学习热情。竞赛就是一个平台,一个给大家提供了公平展示才华和争取进步的平台。通过竞赛大家发现了差距,找到了学习的方向;通过竞赛我们对版面制作部技术水平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发现了一批有潜力的技术能手,同时也为下一步内部薪酬制度改革和员工技术等级分类提供了依据。竞赛中暴露的问题,如组版员录入水平普遍下降,证明了我们将组版员担负录入岗位轮值工作的必要性;竞赛中没有人敢于跨工种报名参赛,组版员创意设计的能力较弱……,说明我们的培训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随着编辑组版能力和美编参与组版的程度的提高,组版这一印前传统的岗位生存空间也日益收缩,占据版面制作部三分之二强的组版岗位如何发展,也成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继续挖潜,提高组版速度、质量;向前看,通过交叉学习、岗位培训、竞赛,培养更多的全能型印前技术人才,这些都是我们能做和应该马上去做的。 |
- 上一篇:老板看重的素质
- 下一篇:软件实施项目中的分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