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起,开始拼内功
braveboat 发表于 2009/9/27 20:27:00
在经济学的理论中,企业的盈利公式为:利润=收入-成本。
对于建筑企业,利润来自一个个的工程项目。
根据项目的特点,一个项目的收入这一块基本上是“合同价+变更”;而成本则主要集中三大材:人、机、材,根据工程项目一般采用分包运作模式的特点,成本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分包或供应商的成本。
作为一个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必然要从“收入”和“成本”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扩大收入:合同一旦签定,合同价就尘埃落地,定死了,增加收入,只能靠变更,这也建筑工程业已是一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我曾经做的一个项目,项目经理是一个德国人,现场施工这一块基本不管,整天忙着跟业主搞变更索赔,一个合同额两千多万的项目完工时的结算价为四千多万。
一方面减少成本:拼命压低分包的价格,这一点大家也都可以理解,都说工程难做,报价太低。
从这一观点出发,可以一窥项目各方的行为模式:项目中不同方的不同关注点。<
http://pmwalker.net/2009/08/concern_point_of_stakeholders/>;
本文则讨论这一观点催生的另一个问题:管理。

现在的市场经济中,充斥的是竞争。建筑项目的竞争,体现在投标时阶段。根据市场“价低者得”的规律,除非你有别的路数,想得到项目,比别人高的报价中标的机率甚小(不是不存在,存在技术过硬,报价高仍能中标的情况,但从总体来看,仍是低价中标的居多)。如此一来, 合同价就不可能过高,从而一开始就压缩了项目的利润空间。
有朋友说,别着急,一旦咱中了标,项目开始了,搞变更不就能把利润找回来了吗?不错,我前面已经讲过,这是建筑企业以前使用、现在正在使用,以后还会使用的必杀技。但这一招能保管一直有效吗?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下:
从变更中找利润,无非是想通过“虚估高报、无中生有”等方式来进行,这也是大家通用的作法吧,心照不宣,心照不宣。
然而,随着国家审计的收紧,法律法规的健全,业主方项目管理的完善,合同的严谨与变更程序的规范,这种“虚估高报、无中生有”的招式只会越来越笨拙,越来越漏洞百出,最终会还没出手就被人家一招击毙。曾经的一个土建承包商,也是低价中了我们当时的项目,结果中间因价格太低,实在做不下去了,而且根本没有搞变更索赔的机会,于是老板当夜开路,溜之大吉了,后来他们承包的项目由另一土建包商接手。
结论,此路不通。
那么,压缩成本吧。这是正途,关键是你怎么压缩。
最直接最出效果的办法,就是压低分包的价格。是的,这是目前市场环境下,大家的做法,只能拼价格。但你别忘了,找分包时,你就是甲方,你如果找分包,给他低于他成本的价格,他也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不做,要么答应做之后找机会搞变更,把应得的利润找回来。你接受这样的分包吗?
这其实就是我们大部分建筑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如何破解?
其实大家都知道答案,而且大家已经开始实践了,就是加强管理。
“管理出效益”,不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口号,而且残酷的市场竞争催生的唯一选择。这就好像两人过招,使尽所有的招式都无法制敌时,最后就只能拼内功了。

管理,就是一个企业的“内功”。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