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思维是双赢思维的增补,它要求在办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通过"1
1>2"的机制,共同"把蛋糕做大",在不伤害第三方便宜、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各方均取得较自由竞争时更好的结果。
1.管理咨询双边关系办理的五种思维
由于便宜关系的复杂性、人性的复杂性和体制环境的差异,在双边关系--包罗人际之间(含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系统内各部之间、差异系统(各类组织,含国家)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办理中,特别是有便宜竞争关系的同质竞争者之间,存在着下述几种思维方式:
(1)赢。以自我为中心,只顾及自己的便宜,不关怀 己方是赢还是输。即使双方是彼此依赖的关系,对己方的便宜也漠不关怀
。 (2)赢/输,或称为零和博弈。追求本身的便宜,且把自己的胜利建立在己方失败的基础上(我胜你负)。所以,应用完全资源(权力、地位、关系、资产等)和法子达到目的,其极端是为达目的不择法子。
(3)输/输。这是"赢/输"思维的另一种极端化。以损伤己方为目的,可以不顾及自己的输赢,所以可能损人不利己、害人害己,其极端是宁可同归于尽,也不妥协,决不让己方获利与发展。
(4)输/赢。这是选择自己输而让别人赢。有两种情况:其一,出于各种考虑,自己心甘甘心;其二,并非心甘甘心,或者是迫于双方力量比较悬殊、无力竞争,只好忍让、顺从、屈从,或者是缺乏表达自己便宜、意愿、感想的勇气和办法,不申述自己的观点,不去积极维护、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轻易迎合别人并满足别人要求,而心理并不平衡。
(5)赢/赢,或称双赢。寻求自己的便宜,也主动考虑并帮衬己方的便宜,以互利为关系基础。
2.共赢含义
共赢是双赢的增补,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仅要彼此交往的双方互利(共赢),更重要的是不以牺牲第三者(个体,整体,环境)便宜为代价。所以,下述行为不是共赢:两个或几个市场竞争主体彼此串通哄抬或压低物价,因为它伤害其他竞争者或消费者的便宜;权钱交易,虽然行贿受贿的双方是各取所需、互有所得,但不是共赢,因为行贿者将取得不公平竞争的地位而伤害其他竞争者的权益;共同犯科作案、团体堕落,虽然合作者都得到了好处,但由于伤害别人或整体(公共)便宜,因而也不是共赢。由于赢不以伤害第三方便宜为代价,甚至第三方也可能从中获益,故不称为双赢而称之为共蠃。
共赢之所以能够实现的依据是系统整体性原理:通过改进彼此关联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得现有资源更为有效利用或开发利用新资源,从而实现"1
1>2"或"l 1》2",即共同把"把蛋糕做大",因而各方均可得到更多的便宜,或是都好转了发展条件、有利于持续发展。
3.共赢思维何以成为现代的主导思维方式
由于便宜关系的复杂性、人性的复杂性和体制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各种思维将恒久共存。但共赢思维将会越来越一支独秀,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思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定。这其中,既有主观和客观的需要,也有客观提供的可能;即有对已往教训的汲取,也有出于现实的无奈;当然,更闪烁着人类实现将来抱负社会智慧的灵光。这些是:
◆知识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定。作为知识经济中战略资源的知识和信息,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战略资源(土地,资本)截然差异,具有可共享性与利用的无限性,这无疑为共赢思维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客观的可行性基础。
◆科学技术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这样的高度:世界军事上彼此对立双方的力量,都足以毁灭己方,甚至毁灭整私人类。再坚持并实践"你死我活
"的政治与军事思维模式,只能同归于尽。为避免同归于尽,客观形势迫使敌对的双方罢休冷战思维,以对话代替对抗,以既竞争又合作,代替原来的"赢/输"的思维。
◆在"人定胜天"、"征服天然"的信念指导下,人类对天然界的许多征服活动,由于破坏了环境或生态失衡,招来越来越严重地报复。实践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只能与环境、包罗地球上的其他许多生物物种协调相处,守护环境也就是守护人类自己,环境酌夺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私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特性。对待环境的态度及环境情况本身,也已成为表征私人、特别是一个地区、国家的生活品质、文明程度和发展特性的重要指标。这种认识称为生态系统观,其指导实践就是人与天然的共赢。
◆人类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许多共同性问题,如环境守护问题,生态失衡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乃至跨国走私、贩毒等犯科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全球性,一国的失误,将殃及邻国、乃至全球。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需合作,合作则共赢。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态势,既给参与者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使得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彼此依存,一荣俱荣,一衰俱衰。这种情况,酌夺了差异国家既要竞争,也必需合作,并且不能伤害第三方的便宜,只能求取共赢。
◆人类解决"你死我活"的冲突的经验教训,使人们认识共赢的优越性。如南非种族看不起轨制的和平结束与民族团结政府的成立,为南非种族问题的彻底解决开拓了一条坦途,显然优于"赢/输"思维(黑人和白人,不是你统治我就是我统治你),因为后者是社会的不稳定状态,决非终久之计。再如,一些国家以暴力法子("赢/输"思维)推翻了原来的专制统治,换来的却是新的专制,甚至是更为惨酷的独裁。正反两方面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某些社会问题、社会冲突乃至社会体制问题的解决,共赢优于"赢/输"思维。
◆管理科学和管理体制的发展为实现共赢开辟了可操作的途径和办法。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由于工人操作活动的科学化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劳资双方均在此中获益;行为科学,使得管理者从满足被管理者的需求出发,更好地更调了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劳资双方也均由此而获益;不论是一个国家内部还是国家之间,原来出于良好愿望的救济性扶贫(输/赢),未必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有偿的开发性援助(扶贫)则不仅有助于受援者恒久发展,并且互利;缺乏民主的体制下,被管理者面对管理者,弱者面对强者,常常被动采取"输/赢"对策,而民主体制为共赢提供了轨制确保。
4.怎样实现共赢
共赢思维的普遍实现,将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速发展,改变人类社会的整个面貌。当然,实现共赢,既需要人们主观认识和行为的改变,也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条件的培育和确保,当然,也还需要一些技术办法的支持。
(1)实现共赢的主观品质基础:信念、意愿和品格
共赢不行能天然而然地实现,只能是人们刻意追求的结果。追求共赢的前提,是清楚地认识共赢的好处,并坚信,在肯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主观努力并采取得当的途径,就肯定能够实现共赢。
追求共赢,必需创建共赢的意愿,在寻求自己便宜的同时,也主动考虑别人的便宜,以互利、互信、互赖、合作代替独立竞争。为这个,私人的品德修养十分重要。传统的特点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台上握手,台下踢脚","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窝里斗","你死我活",使人格受到极大的扭曲,难以实现共赢。要做事,先做人。为实现共赢,需要自我修练,改变旧思维,养成正直、诚信、成熟和自负的优秀私人品格。
(2)实现共赢的客观体制基础:民主与法治
专制体制下私人正当的便宜要求受到压抑,由于不能通过合法的正式途径表达与争取,口头唱高调,表面上"不言利",背地里却在努力争取,表里不一在所难免;没有公开的正式的规矩,阳奉阴违、不择法子在所难免。
民主与法治的基本含义是:充分地沟通(各方均公开地自由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并认真听取他方的便宜要求),平等地协商,明智地妥协,心悦诚服地接纳通过规范程序完成的协议。只有恒久的民主与法治运作,才能培育出社会上彼此信赖的关系。也只有民主与法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在交往的双方互利的情况下能够做到不伤害第三者的便宜,实现真正的共赢。 当尚未建立民主与法治的社会大环境时,推动大环境变革、在小环境中营造共赢的氛围,也常常可以富有效果。
(3)实现共赢的技术途径:怎样将"蛋糕"做大
共赢的基础是将"蛋糕"做大,即实现"1 1>2"或"1 1》2"。整个管理科学就是研究实现"1 1>2"或"1
1》2"的技术途径。所以,为实现共赢,需要综合应用各种管理理论、办法和经验。
针对共赢这一特定的方向,实践证明,下述思路是值得重视的:
◆寻求第三方案。这种方案不是彼此竞争者任何一方的"最佳"方案,而是通过协商、妥协、共同创造的第三方案,这是较原来的各个方案都好的方案。
◆充分认识、获取和利用无形资产。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了信誉、品牌、生态环境、社会关系等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了对各种资本(包罗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不求所有(占有)、只求所用"的组织格式(如虚拟组织)。
◆创新,包罗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又包罗组织、体制、机制、办法等等方面的创新,是实现共赢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和修养。"熟知不等于真知"(培根),而真知又有许多条理。作为管理者,特别是高条理管理者,为达真知,且是深条理的真知,必需具有宽广而深入的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
5.移动管理咨询共赢思维提出的意义
除共赢外,其他任何一种双边关系,都可能在双方之中或其外出现便宜受损者和失败者,即在一部分人获得便宜、取得胜利之际,在其他地点留下创伤。相形之下,共赢是一种无创伤行为,是一种能够保证自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行为。因而是能够推动身心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站在共赢思维的高度审视,将会发现,现时社会中许多本来可以实现共赢的机会,由于其他思维的主导,酿成了太多无谓的伤害。这种伤害既有私人的,也有社会的和天然环境方面的,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普遍地创建共赢思维,将把人类社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私人身心更健康、完美,社会更融洽,天、地、人更和谐地朝着人类的抱负社会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