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BA到PMP——十年间两次重要考试回顾(二) [PMP考试篇] 
pmway 发表于 2008/11/5 19:41:00

PMP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可以算是外来新名词。至少本人十年前读MBA时,印象中似乎就没有这个词,当然项目管理这个词倒还是有的,当时也曾经翻过杰克.基多写的《成功的项目管理》一书,书是相当地经典,但是当时并未通过此书对PMP有特别的印象,可能这和当时PMP考试还没有进入中国有关。

 

最早接触PMP这个词大概在6年以前,当时在风险投资行业从业,因为投资考察调研的缘故,接触了一家从事工程设计行业项目管理软件服务的企业,和该公司的领导沟通时第一次正式地了解到PMP相关的一些粗浅知识,从此便开始关注起项目管理与PMP来。

 

就如PMI认为的那样,项目管理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可能平时并不大留意,或者即便留意,但是也很少有人会用PMBOK中所总结出来的系统方法与思维去对待一个项目。经验主义是我们以前对待项目的一大普遍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通过推广PMP认证考试来推动项目管理的科学理念与方法在中国的普及与深入,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由于工作的关系,本人两年前便有打算去考PMP,但是同样也是由于工作的关系,这两年忙得难得定下心来准备,所以就一直拖了下来,有一本PMBOK在书橱里搁了两年也难得去翻动一下。直到今年7月中旬才最终下定决心来看书备考,以参加今年9月份的考试。

 

毕竟自己十年来都没有再专门去准备过一次考试,真要开始备考,还是需要下一番决心并做好心理准备的。虽然本人所在的公司便是与PMP培训有关,但是现实中为客户提供服务是一回事,自己亲自参加考试又是另外一回事。对自己而言,作为备考者,与所有参加PMP考试的朋友其实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甚至很多方面要弱于他们。在清晖的同事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网上报名注册、考试付费等繁琐手续,便开始好好地在业余时间来准备这次考试。

 

备考首先面临一大挑战便是对PMBOK的阅读。由于PMP考试是中英文对照,所以PMBOK的中、英文版本最好都准备一份,以便在一些关键语句的理解上能够有所对照。个人感觉中文版PMBOK的一个不足是对个别专用术语的翻译,比如每个过程的“INPUT”和“OUTPUT”,直译为“输入”“输出”其实就非常好,简单明了。输入输出是IT或工程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也体现了该书的编者们所具有的工科专业背景。但中文版的译者却恐怕有点担心读者看不大明白,非要译成“依据”与“成果”,这种译法不仅看上去与英文原意很突兀,也是对读者目标群体的理解力存在误区。在中国,项目经理毕竟是不低的职位,能够成为项目经理,通常也得大学毕业吧,大学里面起码的计算机基础编程语言中的必不可少的输入输出概念还是容易理解的。

 

PMBOK全书按章节把项目管理分为九大知识领域,五大过程组,44个具体过程,每个过程又分为输入、工具与技术、输出三个阶段,以及贯彻全书的一些项目管理专用术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PMBOK的写作手法是非常严谨和学术性的,简直就是一本厚厚的纯学术著作,对于首次阅读者来说实在是个挑战。书中有太多的项目管理名词和专业术语对于第一次看此书的读者需要去重新理解,好在里面配有不少图表可以帮助理解书中的概念。

 

在第一遍阅读PMBOK的时候,本人借助了一本参考书籍《通过PMP认证考试》(拉德.麦加里著),这本书整体上简单明了,但说实在的里面的题目完全是名词解释型的题目(一些题目和答案的编辑工作也存在问题),对于考试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帮助,题型和实际的PMP考题也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不过该书的最大的好处是通过对知识点的简要描述以及附带的简单题目可以快速加强读者对一些基本名词概念的理解,这对初次看PMBOK会有不少的帮助。

 

PMP,参加培训一般来说不可或缺。一方面考生以一己之力去单独啃PMBOK这本书,的确是个巨大的挑战,费脑力且不说,时间上对大部分在职的考生也不大允许,当然也不可否认不通过培训便直接考过也大有人在,但这毕竟是少数。另一方面,作为参加PMP考试的基本条件之一,PMI要求考生必须有由R.E.P.PMI授权教育培训商)提供的35小时(至少5天)的培训证明,以保证考生在考试之前经过了精心的复习准备。还有一点,一旦参加培训班,便容易进入备考的状态,注意力与精力开始集中,时间效率会大大提高,同时也增加了与讲师和班上同学交流探讨的机会。
 

培训的一大好处,在于培训机构或讲师事先把PMBOK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条理化,对于PMBOK整体框架和关键知识点已经通过讲义的形式加以总结。同时培训机构可以提供大量的试题讲解与辅导,这样能有助于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PMBOK精髓并从容应对考试。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内外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是外部培训讲师对知识点的深入讲解,另一方面是学员自身内部的不懈努力,尤其在业余花时间进行PMBOK阅读和做题练习过程中。

 

如果以考试时间作为里程碑,那么PMBOK阅读的准备越早开始越好。本人从7月中旬开始准备9月份的考试,感觉时间上还是有点晚。对PMBOK的首次完整阅读,伴随着培训听课,就要花费了一个月时间(毕竟不大可能所有业余时间都泡在看书做题中)。期间,根据章节进度,顺便把清晖的与各章节相配套的习题集完整地做了一遍,边看边做题对于加深理解还是非常有益处的。

 

PMBOK首次阅读和知识点培训基本结束后,便开始进入做模拟考题练习阶段,在练习的同时,自己另外再花时间把PMBOK进行了第二次通读。第二次通读和第一次阅读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次看PMBOK如读天书,味同嚼蜡。但经过一个多月的初读、听课与做题,原先非常模糊的概念便逐渐完整和清晰起来,再看PMBOK,便开始有了些亲近感,能够从中逐渐体会出一些味道来。如果再结合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成败得失来看,那么PMBOK就不再只是各种概念的堆砌,而是实实在在地成为条理清楚、逻辑关系紧密、十分有用的项目管理工作参考指南书了。

 

最后的考前冲刺没有任何诀窍,只有多做模拟试卷,不明白的地方及时请教。当然,答题的速度也需要在冲刺阶段进行强化练习,要达到200道题平均一分钟一道的答题速度,这样才能确保在4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里,做完试卷之后还能有一些空余时间来做最后的检查。

 

本人参加的是920的考试,由于清晖负责了苏州的考点服务,所以当初就选择了在苏州考试。好在上海到苏州的交通非常发达,火车几乎随到随开,车程也就半小时,比起上海市内交通有时候都显得方便。像本人每天上班无论开车还是乘地铁,在路上都要花费一个多小时,这种时间消耗在上海可算司空见惯。

 

顺便说一下PMP考点。PMP考试是严格按美国的考试制度来实施,试题标准化,组织上考试、培训、监考三方分离。PMI负责PMP考试出题,PMI授权的R.E.P.负责学员培训,而试卷管理和考场监考则委托第三方独立考试服务机构Prometric(普尔文)公司负责。这种三权分立的模式可以做到各个环节严格分离,试题保密,监控到位。而所谓的考点,确切的全称是“考试报名服务点”,实质上只是外专局授权负责帮助本地区的考生考试报名注册并帮助Prometric安排落实考试场地的服务机构,实际的考试环节考点并不能参与进去,否则便失去了PMP考试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920PMP考试个人感觉总体上似乎不是特别难,3个小时左右便答完试卷,还剩下1个小时做检查。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道考题,一道是项目人力资源领域中关于项目经理权力的题目,英文原题答案中的“Refrent”的中文竟然被译为“指导权”,这明显是错误的译法(怪不得PMP中文试卷的翻译也一向为人诟病)。另是一道是关于“Q-Sort”的题目,其他的题目不管答对答错,至少题目上的名词都似曾相识过,但Q-Sort这个词倒是在这次考试中平生第一次见到。下午考完回家后上网一查,发现自己猜错了,小小地郁闷了一回,好在这道题估计应该是在25道不计分的考察题目之列。

 

考完后经过了40天漫长的等待,总算获知考试顺利通过的消息,也总算了却一桩心事。毕竟这次考试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当然考试结果不是目的,只是人生经历的一个新起点,而案头的这本PMBOK或许今后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一本搁置生灰的书本而已。所以回首这两个多月的备考过程,也不禁要再次感慨一下。

 

(未完待续)


阅读全文 | 回复(1)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Re:从MBA到PMP——十年间两次重要考试回顾(二) [PMP考试篇]
bill7831发表评论于2008/11/11 17:08:00

考证没有意义,能力才是重要的,问题是没有证书怎么证明你的能力?有点烦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日历  ?  Calendar
  登录  ?  Login
  我的分类  ?  Label
  最新日志  ?  Lastest
  最新评论  ?  Comment
  Blog统计  ?  Statistic
 
  友情链接  ?  Links
  给我留言  ?  Message
  搜索  ?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