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眉的博客
http://feimei.mypm.net
公 告
导航
登陆
日志日历
搜 索
日 志
评 论
链 接
统 计
人员——认清项目组的能力

  项目组成员是执行项目各项任务的人力资源。明确了目标,确定了人员,一般项目经理都知道如何按照项目的特点、规律去制定工作计划。然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计划是不容易的,原因之一是项目组成员的能力并不能被轻易地看出来。公司交付给你项目时,往往也基本框定了项目组成员,你只有很小的调整余地。组员的简历你一般是看不到的,组员的水平、经验就只能通过你与组员的各种形式的接触、会议、交流来了解。人员配置与项目规模、进度要求的关系中,有时甚至不是按照如图:

  所示的推导过程由项目规模、进度要求来确定人员要求,然后再确定组织方式,而是先从项目规模、进度要求、人员配置均基本确定的情况下,你要找出合适的组织方式来执行项目。

  认清项目组每个成员的水平、能力,是项目经理在确定组织方式之前要尽量做好的工作。因为现实的原因,采取笔试、口试的方法一般都难被接收。项目经理需要想一些即尊重组员、又能深入揭示组员水平/能力的方法,来认识清楚项目组的水平/能力。正确认识项目组的能力,是项目经理开展具体项目工作的支点。

  一种MIS项目的工作程序可能是下图所示的情形:

  这个工作程序中,对项目组要求一些基本的能力:设计、编程、界面美化、独立担当功能模块、撰写文档、有测试技能等。假设项目组共有甲乙丙丁戊五个人,你通过了解后,得出的项目组的能力情况为:

  能做设计的有:甲、乙

  能编程的:甲、乙、丙、丁

  能做美化的:戊

  能独立担当模块的(不能独立担当模块的意即需要别人给安排具体的工作内容、给以指导、并时时检查他/她的工作):甲、乙

  能撰写文档的:丁、戊

  有测试技能的:甲、戊

  经验/水平排序:甲、乙、丙

  根据项目本身的要求,结合项目组成员的水平/能力,你可以这样来组织项目组:

  而如果你通过了解后,得出的项目组的能力情况是另外一种状态:

  能做设计的有:甲、乙

  能编程的:甲、乙、丙、丁

  能做美化的:戊

  能独立担当模块的(不能独立担当模块的意即需要别人给安排具体的工作内容、给以指导、并时时检查他/她的工作):无

  能撰写文档的:无

  有测试技能的:甲

  经验/水平排序:甲、乙、丙

  那么你的组织方式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安排,比如下图的形式:

  因为你没有可撰写文档的人员,也没有可独立担当功能模块任务的人员,你必须先作一些培训(按模板写文档、测试技能等)、分解/新加一些工作程序(制作文档模板、功能讲解、完善设计、完善开发等)、人员配置也要在项目过程中动态调整。如果这种人员状况下的进度要求不变,你还得安排项目组加班,以挽回培训的时间。

  一般项目要求的能力与组员实际能力之间会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如果不是很大,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方式(特别是项目过程中的动态人员配置)来解决。如果差异超出了组织方式可调整的极限,项目经理就要另想办法了,可能不得不申请延长项目时间、增派人员等。

  项目经理应该在项目前期即了解项目组成员的实际水平/能力状况,及它们与项目要求的差异。了解了这些,你才能制定正确的工作计划,并较准确的估计项目组的效率。

  从与组员普通、自然的交谈中,去感知他们的水平/能力,是最易实施、最少出现负作用的方式,也是很有效的方式。组员的经验、知识面、考虑问题时能达到的深度、习惯(常常影响一个人思维联想的方向)、精神毅力等等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

  要了解组员对某些具体技术掌握的深度、大脑中积累的技巧、判断能力等方面的情况时,需要采取一些测试技术才能获得。因为被明显测试常常为人们所不愿意,也易产生不正确的答卷,所以项目经理要认真设计测试方案。可以给组员布置一些小的带测试目的的任务(告诉他们这是项目工作的一部分),从他们对任务完成的态度、效率、结果来了解他们;可以特意给某些组员安排一些与他们水平/能力相距极大的任务,他们因为光凭自己能力很难完成,一般都会找同事寻求帮助,从他们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事件中,能对他们得出很多新的认知。只有比较正确地了解了组员的水平/能力,项目经理的组织方式、工作计划才能制定得合理,才能保证项目实际进展过程符合预期。

  对组员的水平/能力有了较准确地认识后,项目进行过程中有可能还会碰到一些难于处理的问题:有些组员保留自己的经验、能力,不肯充分发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存在心理不平衡感、持有一种歪曲的竞争意识、个人的情感因素、公司在管理/待遇方面存在明显不公平的地方、项目管理方式上有一些缺陷等。项目经理要发现问题的症结,能通过项目内手段处理好地自然好办,通过项目内手段处理不了的,需要与上级沟通寻求办法,如前述方式均无助,你可能不得不重新考虑项目的组织方式,重新设计计划。这样的情况有时在项目计划前也能发现,如你从组员的态度、工作中的精神表现能发现它们。

  项目内手段有很多。与组员进行深入地交流,化解他们思想上的障结/包袱;利用表扬/批评、奖励/惩罚等方式也能起到较好地作用,能给组员带来成就感、荣誉感、耻辱感、失落感等,这些精神感觉/刺激如运用得当,能强化组员的效率、提高创造性、主动性、责任性。如果组员都自觉努力,发挥效率大于90%,采取宽松的任务管理方式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如果组员有一些不佳情况(行为上的/精神上的),发挥效率降到了90%以下,可以采取定期写工作总结的方式,如月工作报告,周工作报告,这种定期报告能促使组员不断审视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从而注意保持或提高工作效率/工作量;如果组员效率降到了70%以下,你可以要求组员写工作日志,促使其注意保持每日的工作量,不同的组员可以作不同的要求,因为对一个非常自励的组员来说,过于频繁/严格的工作要求,会降低他的工作效率、抑制其创造性和主动性。假如组员的发挥效率降到了60%以下,那你就采取直接指定每日具体工作内容的方式进行管理,如制定日工作表格,日工作表格中计划安排了组员当日应完成的具体工作,每日下班前验收其工作成果,这种方式是一种严格的保证工作效率的方式,但它要付出较大地管理成本,如制定具体的日工作内容及检查工作的实施/完成是一个较繁重的工作,日工作计划会被频繁调整,有时还会感到无法拟订具体的工作内容(软件开发中经常如此)。

飞眉 发表于 2014/4/23 20:34:54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