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读书笔记(摘自供应链管理专家刘宝红随笔集-硅谷客)
[ 2007/12/8 20:26:00 | By: storm ]
 

1.无罪推定

面对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在没有证明别人错之前,所有的错都是自己的!所以他解决了不少业界的疑难杂症,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半导体制造业博得一席之地。

遗憾的是,奉行这种“无罪推定”的人并不多,不管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看到更多的是“有罪推定”:你如果没法证明自己没错,那就是你的错。纵观我从事供应商管理几年间遇到的各种质量、技术问题,凡是得到圆满解决的,大都奉行的是“无罪推定”,或者是假定供需双方都有错。这样,秉持着解决问题的思路,问题一般都能够得到很快解决。

这又扯到做人的哲学问题。“都是别人的错”的人,其出发点大多是证明别人是错的。这很容易做到,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光挑错没法解决问题,因为以挑错为出发点的话,人们更容易倾向于制造障碍而非解决问题。“无罪推定”的人则更多地着力于纠正错误,这是一种Solution Focused方式。在一个集体里,这种人往往最受欢迎。在过去几年的工作期间,最值得怀念的是那些“无罪推定”的同事。与这些同事共事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无罪推定”者严于律己而宽于待人,宽容、理解、互相扶持、同甘共苦是他们的共性。相反,“都是别人的错”者则制造了太多的麻烦。尽管人数极少,我这几年中就遇到一位典型,但造成不可低估的恶劣后果。“都是别人的错”者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没什么大错,但错就错在要求别人完美而不是自己完美。宽于律己而严于待人是这种人的共性。人的丑恶的一面在这种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长期与这种人打交道,你也会染上这种恶习。正如凯撒大帝所说,精心挑选你的敌人吧,因为你也会变成你的敌人那样的人!遗憾的是,过去的两年里我太多的时间花在与这种人的扯皮上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要提醒自己不要变成那样的人。(最后一句话正好适合自己半年来的感受,所以摘抄下来,遇到这样的人时,你想解决的所有想法就如拳头打在棉花上,真是感觉无力而又无助,并不是这种人说的没有道理,而恰恰是非常之有道理!)

2.问题解决方法

西方有句谚语,说的是如果你的工具箱里所有的工具只是一把锤子,那你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当钉子来对待。(自己以后在处理问题的思路上要开阔一些,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拿出高中时做题的方法来,先想想解决问题都有哪些方法,而不是只用一种方法) 

3. 人人都是管理者

其实每个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有足够的机会锻炼自己的管理才能。光是一个家庭提供的机会,就远比你在一个公司的任何管理职位上的机会多。因为每个家庭就是一个微型企业,你就是微型CEO,或者至少是个高级副总裁 – 如果你的太太或先生当家的话。凡是企业所具备的产、供、销、人、财、物,你都得在这个微型企业面对;凡是管理大师邓明(Deming)所推崇的管理四部曲(规划、实施、控制、纠偏行动),每一步都能在这个微型企业得到体现。例如规划,一个家庭每年赚的钱,多少用于房子、车子、储蓄、捐助、旅游等,如果做得好,其复杂程度,不会比财富五百强的大企业的财务规划简单多少。你就是自己的规划师(Planner)。然后是实施。买房、买车、买保险、买东西,你得进行市场分析,询价、比较、谈判,然后成交。你就是自己的采购经理。下来是控制。你得搞清楚花了多少钱,都花在哪里,是不是超出计划,这样你是在履行企业财务经理的职能。当然,要搞清楚钱花在那儿,你就得记账,对各种开支分门别类,你就是自己的会计师。如果钱花过了头,你就得说服(有时候是压服)家庭成员,节省开支。如果你想把女儿每月100元的零花钱减为70,其难度绝不会亚于财富五百强的CEO想把某个部门的预算砍掉30%!如果你能把这些事都做的很好,你已经就比你所遇到的大多数管理人员强了。

关键是你是否意识到了这些机会。如果你什么时候想起就什么时候去度假,结果机票、旅馆多付百分之几十的钱,那你就失去了一个很好的锻炼规划能力的机会。如果你在个人财务上一塌糊涂,大笔的现金放在利息特低的支票账户,而不是做些中、短期投资,个人退休账户也胡乱买些股票,然后就再也回头不看,那你就丧失了锻炼你的财务管理的绝佳机会。如果你家冰箱有些东西老是断货,而有些东西总是放变质,那就表明你在库存管理上有提升的余地。如果你能日复一日做得一手好菜,土豆丝每次都切得一样细,炒得一样脆,那你已经具备很好的生产和质量管理能力。如果你能把你十几岁的儿女管理得服服帖帖,心服口服,那你已经具备了常人所不具备的领导才能和人事管理能力。当然,如果你能把这些都写下来,或传授给儿女、朋友、同事,那你已经在做邓明(Deming)博士一直做到九十多岁的事儿:管理咨询和培训!

这也让我想起我国的一句古话:修身、齐家、治天下。古人的聪明就在于他们认识到齐家与治天下并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你如果能把一个家庭管理的很好的话,你就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再重复一句,关键是你是否意识到这点,并坚信自己能做的很好 – 有谁会认为连个家也管理不好呢!如果你现在还没做得很好的话,那就从今天开始,努力提高。Yes, you can!当然,如果你自己都认为自己连个家都管不好的话,那你就认了吧,努力做个技术精英 – You don’t have to become a manager!你决定你自己。套用亨利-福特的一句话,大意是,对一件事,如果你认为你能做成功,你是对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做不到,你也是对的。信也!

 

4.耐得住寂寞(重要)

正是因为耐得住寂寞,专心致志做事,才造就了今天的Google。
耐得住寂寞就是信守任何东西都是来之不易,若有回报,一定要投资。正如一位石油亿万富翁所说,成功就是选定目标,确定要付的代价,然后分文不少地一分一分付清(know the price you have to pay, and then pay it)。人们大都只看到成功者的荣耀,却忽略了其背后几十年如一日地付钱,是多么寂寞、漫长、乏味的过程!蚕蛹化蝶,瞬间的美丽,蕴含着多长时间的艰辛准备!
耐得住寂寞也是目标专一。一个公司、一个人,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多少机会,甚至诱惑!选择实在太多太多,尤其是在初创时代。几个月前听Yahoo的首席数据官(Chief Data Officer)说起,今天的因特网仍旧是遍地机会。他本人做数据挖掘出身,光看他本人经历过的那么多的项目,每一个都可能做成一个很大的生意。面对如此多的机会,公司大如Yahoo,如果都去涉足,也会因资源分散而最终一无所获。对于一个人,十年练一剑,而不是十八般武器,讲的就是目标专一。
目标专一也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不是说想买什么车子,房子,而是自己想在5年、10年、20年成为什么样的人,达到什么目标。芸芸众生,包括我自己在内,并不是每个人都认真地想这些;而确定了目标,耐得住寂寞、一步步交学费、实现的就少之又少。寂寞难耐,说白了,就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归根结底,套用一句个人理财方面的话:发财是一个漫长而无聊的过程(Getting rich is a long and boring process)。事事如此。

5.忧虑

忧虑是自加的。客观世界给我们出难题,但难题不经过我们自己的理解和担忧,却不能给我们任何心理上的压力。这就如柯维在《第八种习惯》中说的,蛇毒本身并不毒(不过是种蛋白质罢了 -- 老鹰还以蛇为食呢),但人体对它的反应却让我们中毒。烦心事如蛇毒,忧虑让我们中毒。

解药就是提高自我免疫力了。想开点,想着去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担心问题,想着时间会解决很多问题。很多烦心事,一觉过后往往荡然无存,今天的危机往往是明天的笑话。

还有,心底无私天地宽。努力去争取,但不要太在意利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将打开一扇窗:为何忧虑?

6 外行

第一,你得承认自己知道的不比那些真正干活的人多。所以,你在外行管理内行,不要指手画脚,告诉人家该怎么干;相反,多听听干活人的意见,理解他们的问题,并让他们提出解决方案。因为干活的人往往对问题最了解,也知道怎么解决,或至少从什么地方入手,缺的是管理层的支持或引导。那你的任务就是提供支持,让这些内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外行成功领导内行的关键。

第二,你得认识到对你每天干的活,你的专业,别人大都知道的没你多,不管他们的职位有多高,经验有多丰富。所以,要能以平实、易懂的语言解释你做的事,要把你做的跟他们做的联系起来。这是有效沟通的关键。有些在具体事务上非常能干的人却多年难以晋升,往往就是缺乏这种有效沟通的能力。这种人其实是真正的外行,不管他们头上戴着几个博士帽。相反,职位很高的人讲的东西往往很容易理解,也是得益于他们的沟通能力(要不他们就做不到那么高)。

所以,认识到自己是外行,小心谨慎,少犯错误;认识到你接触的人中外行多于内行,督促自己,有效沟通。前者不会让你不懂装懂,瞎指挥;后者会让你充分发挥你所知,有作为。在知识、技能上从外行转入内行易,但成为懂得怎么跟外行打交道的内行难。

7 领导与管理

引用柯维的《第八种习惯》中提到的说法,领导是跟变化打交道,即如何去改变不合理的,向好的方面发展;而管理是跟复杂性打交道,是如何保证在复杂的世界,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Leadership is dealing with changes while management handles complexity)。管理者很多,领导者少。因为维持现状(或至多做点小改进)就符合对管理者的期望,但能够指明方向,领导大众朝目标迈进的领导者,很少。

值得注意的是,领导与管理要求不同的资质和技巧。有些人是卓越的领导者,却未必是优秀的管理者。例如一位对笔者影响很深的首席采购官,当年引领一个成十亿美金营业额的大公司完成外包战略,打造了整个供应管理部门,培养了整个管理团队,是个典型的领导者。但是,回到管理库存、与数字打交道、处理一成不变的管理事务时,他就不是最得心应手,终于被人诟病,丢掉工作。但这并不掩盖他做为领导者的光芒。几周前一起吃饭,他也提到这点。笔者的评论是这样,丝毫没有夸大的目的:(对别人认为你是格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你应该高兴才对,因为这世上管理者多如牛毛,领导者却凤毛麟角。能跻身领导者,是种荣耀。

柯维的另一个观点是,领导的对象是人,管理的对象是物。因为人会思考,可以通过说服、鼓动等领导;而物则不是,只能通过有条不紊的管理来实现目标。这可能是有些人没有意识到也不愿意承认的。管理用在人身上,不但有滥用的嫌疑,而且是种侮辱。被领导地好的人是用不着管理的;管理其实是在弥补领导上的不足或失败。换言之,认为人是管理对象的人往往其本身就有问题,例如缺乏领导力,不擅长放权,不信任他人等。文明社会最大的浪费莫过于对人的滥加管理。柯维的这句话可谓是一语中的。(storm:相信制度决定一切,其实哪个企业或国家出的制度多,那就说明哪个国家的领导力出现了问题。)

再就是,领导力是锻炼出来的,是在实践中跟人打交道做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管理则不然:商学院的MBA课程就是生产管理者的流水线。读完商学院后身价大增,也表明社会对MBA课程的认可。Martin Schatz有篇颇有名的文章,说的就是为什么他们的MBA课程不教领导力(Why we don't teach leadership in our MBA programme),讲得也是这个道理(很惭愧的是,笔者读过的商学院最近决定开领导力这门课了,但愿他们只是在教领导力的基本知识,而不是误导领导力是可以教出来的)。


 

 
 
 
Re:读书笔记(摘自供应链管理专家刘宝红随笔集-硅谷客)
[ 2007/12/8 21:49:00 | By: storm ]
 

18 决心把作者的博客全部读完,很少有这样有启发意义的博客了,违反3+3原则也不管了

每人跟前都有两条路:一条走得人多,但通向平庸;一条走得人少,但通向卓越。随众着多,所以芸芸众生者多。这本没错,因为人有选择的自由。错就错在梦想通过平庸之路达到卓越。

自古英雄多寂寞,因为他们走的是条人迹罕至的路。

 
 
 
Re:读书笔记(摘自供应链管理专家刘宝红随笔集-硅谷客)
[ 2007/12/8 21:47:00 | By: storm ]
 

17 信任但要确认

正向管理精髓。

作者的很多文章其实都是在倡导一种正向思维。

 
 
 
Re:读书笔记(摘自供应链管理专家刘宝红随笔集-硅谷客)
[ 2007/12/8 21:45:00 | By: storm ]
 

16 正向思维(storm:积极正向思维)

很多人的定势思维是找对方做得不对或不好的地方,就像老师阅卷子,目的不是发现学生做对多少,而是做错多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这么给培养大得。那么,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也就毫不惊奇了。这种思维的背后是不信任,是种消极、负面的反馈,是基于惩罚而不是赞扬。

 
 
 
Re:读书笔记(摘自供应链管理专家刘宝红随笔集-硅谷客)
[ 2007/12/8 21:39:00 | By: storm ]
 

15 3+3

几年前去参加供应管理协会(ISM)的年会,临行前老板的老板叮嘱道,别忘了3+3。问他什么是3+3,他说,认识三个人,学习三样东西,这样你就不虚此行。

背后的概念其实很清楚:(1)不要贪多,贪多消化不了;(2)但一定要有所收获,日有所知,日有所进。罗马非一日建成。任何东西都需要长期积累。

两个极端:一种是想一口吃个大胖子的急躁心态,另一种是不采取切实行动,一步步靠近目标。前一种是不尊重客观规律,后一种是缺乏自律。两者都不可取。

 
 
 
Re:读书笔记(摘自供应链管理专家刘宝红随笔集-硅谷客)
[ 2007/12/8 21:11:00 | By: storm ]
 

14.拒绝恐惧,敬畏良知(storm:领导力的体现)

有些人喜欢以制造恐惧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不管是吓唬小孩子的狼故事还是震慑大人的“你不好好干就如何如何”。但是,人不应该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就如罗斯福所说,人的自由的一部分就是不在恐惧中生活。

柯维的《第八种习惯》也提到这点。恐惧不会让人向往。它能让你得到一时的注意但没法持久。靠制造恐惧为生的暴君、独裁者中,有几个能够长久?相反,激励能。恐惧让人看到负面后果而服从;激励则把光明的一面展现给人而引导人。这是负面反馈和正面反馈的区别,其实也折射出东西方管理文化的差异。

所以,不要制造恐惧,不管是给自己、下属,还是给家人、朋友。把他们引导到光明的一面。我们已经生活在恐惧中太久了。所以,拒绝恐惧,拒绝在恐惧中生活。人有选择的自由,不管你身处何种境地。

当然,没有恐惧并不意味着无法无天。人应该没有恐惧,但不应该没有敬畏。如果说恐惧是外来的话,那敬畏则是内在的,来自一个人的良知。普天之下,良知是一致的,不管你信仰什么样的宗教、处于什么样的政治环境、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外愧神明,内惭清议”说的就是良知,是敬畏而不是恐惧。所以,拒绝恐惧,但敬畏良知,你会发现你比以前更强大。

 
 
 
Re:读书笔记(摘自供应链管理专家刘宝红随笔集-硅谷客)
[ 2007/12/8 21:06:00 | By: storm ]
 

11.能力基础(借鉴好的做法,放到组织建设中)

 

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在旧金山四季宾馆举办第十五届年会,最后一个活动是“导师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由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前辈给下一辈传授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前英特尔资深副总裁余澄庆(Albert Yu)、台基电创始人兼总裁张仲谋(Morris Chang)等都列席其中。大家采取分组制,由一两个导师带领几个年轻人,围在一张圆桌旁,进行自由讨论。

笔者有幸,分在前通用汽车副总裁杨玉兰(Shirley Young)一组。杨女士在通用向中国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个白人、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汽车行业、公司,一个华裔女性,晋升到如此高的管理职位、取得如此成绩,实属难能可贵。分享她的经验时,杨女士总结出三个C来:Competence, Character, 和Comfort。

Competence指做事的能力,包括技术和管理能力。大家读博士、硕士,在职场磨炼,都是在培养自己的能力。Competence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尤其是刚起步的年轻人。笔者的理解是,Competence相对容易量化,大家可以通过学位、经历、成功的项目等来证明。但只有Competence并不能保证职业生涯的成功。现实中就有很多人,技术背景很强,经验很丰富,管理能力也不错,但一直无法在职业生涯上取得突破。例如笔者的一个同事,从专业的角度而言,没人比他更优秀,他的弟弟都已经做到高级主管(Managing Director)的位置,负责几十个人的一个部门,而他一直是个业务经理。

这就谈到第二个C:Character。如果Competence指的是做事的话,Character则指的是做人。做事要先从做人做起。笔者的理解是,良好的品德、适中的个性、诚实、正直、真诚等都落入这个范畴。杨女士特别强调了“值得信赖”(trustworthy)和“可靠”(reliable)的重要性。一个人,不管能力再强,如果不值得信赖、做人做事不可靠,就没法得到信任,从而不大可能被委以重任。信任无可替代,它是基于能力和做事、做人的品德,而且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当然这也并不表明一个人必须是十全十美才行。因为人无完人。但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扬长避短,作风一贯,则有利于建立信任。

第三C是Comfort。一个人,尤其是在另一个国家、另一种文化里生活,是否能让与其共事的人感到舒服,对其工作也罢,社交也罢,意义非同小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相互感到Comfort。人们不会把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纳入自己的圈子。按照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如果进不了这个圈子,就得不到相应的社会资本,从而就得不到相应的信息、帮助和机会。让人感到舒服也是建立信任的一部分。西方社交中常讲rapport,就是相互建立好感,以便加深关系。

这三C是一生的功课。初出茅庐也罢,久经职场也罢;工作也罢,生活也罢,都需要精心地培养这三个C。对海外华人来说,在一个它种文化占主导的环境,第一个C把你带进了门,后两个C却成为更上层楼的关键。意识到也罢,意识不到也罢,现实就是如此。

 
 
 
Re:读书笔记(摘自供应链管理专家刘宝红随笔集-硅谷客)
[ 2007/12/8 21:05:00 | By: storm ]
 

12.突破自己,勇于尝试

Zazzle的副总裁Michale Wang看到第一排的座位有空的,就问大家:谁想成为企业家?学员纷纷举手。"那你们就该坐到第一排来"。

一件小插曲,反映的却是大道理。那就是如果要成功,成为优秀的管理者或者创业家,就得勇于突破自己的舒服区,做自己不是很有把握的事,接触自己不是很舒服的人,开拓自己不是很舒服的领域。越是挑战、越是不舒服的环境,越能锻炼人的能力。相反,藏在后排,感觉上更安全,但机会往往给前排的人抢走了。

坐到第一排也体现一种积极心态,即敢于迎接挑战,主动出击,保持适当的侵略性。这些是很多领袖们的共性。领袖们之所以是Leader,因为他们Lead,即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很多情况下,Leader并不是因为比大家知道得更多、更有把握而成为Leader;而是因为他们更愿意承担风险、更愿意尝试。说白了,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有句话说得土,但很好:天上下乌纱帽,总得把头伸出去。坐在第一排就是把头伸出去。道理浅显,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都在实施。常听一些成功人士的旧友说起,某某当年如何如何。言下之意,成功者也不过如此,自己完全有机会做出同样的杰出成就。没错。从人的素质上说可能都差不多。区别八成是,一些人在实干,把头伸出去,于是成功了;另一些人缩在后排,做旁观者,至今仍是旁观者。所以,坐在第一排也反映着积极参与精神。

Common sense is not common practice(常识并非常行)。

 

 
 
 
Re:读书笔记(摘自供应链管理专家刘宝红随笔集-硅谷客)
[ 2007/12/8 21:00:00 | By: storm ]
 

11.比较文化(storm:有惊醒意义)

柯维在《第八种习惯》中提到,人有五大“癌症”,其中之一就是Compare(比较)。柯维不是不赞成比较,而是不赞成与别人的比较。好坏成败,应该与自己心中的标准对比。这样,成功是内在的,能带给人更持久的满足。这样的人一般显得更加平静,生活更有成就感。

但是,comparison based culture(比较文化)无处不在。上学时要面对排名,工作中要评比“相对贡献”(Relative Contribution),家里要面对“人家赚多少,你赚多少”,有了孩子,又要面对人家的孩子已经会做什么什么,我们的孩子还如何如何。人的大多无谓的痛苦都来自这样那样的对比。这也是为什么柯维把比较文化(comparison based culture)列为五毒之一。

要注意的是,比较文化下看上去有标准,其实没有。为什么?因为标准一直在变,或者是标准太多,相当于没有。标准出了问题,目标就出了问题;目标出了问题,执行就有问题。于是就成了一窝蜂,一拥而上,追求的往往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因为别人想要或已经拥有的。听上去有点傻,但有谁敢说这里面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大道无形。真正的成功者不是基于外在标准的。外在标准也不会成为持久的动力。问问那些真正的创业家,哪一个不是在内在成就感、内在追求的驱动下经年奋战?问问那些从小学到大学都是第一名的人,看看有几个是为了获得第一而获得第一?他们成绩好,只因为那是种习惯,因为他们想做地最好。相反,那些处心积虑与别人比较的人,八成终生顶多也不过是个二流角色。

 
 
 
Re:读书笔记(摘自供应链管理专家刘宝红随笔集-硅谷客)
[ 2007/12/8 20:57:00 | By: storm ]
 

10.战略与执行

延伸出来,就是战略廉价,执行无价。纸上的东西,尽管要花不少精力去研究,创造起来还是很快。如果你愿意,一周可以写几份10年战略规划。执行则相反。执行是每一天都得做的事。战略多如牛毛,成功的凤毛麟角,大多因为缺了执行这一环。即使是未出校门的学生,也可以张口战略,闭口战略。咨询顾问也是如此。为什么他们不谈执行呢?因为执行是解决问题,是实干,他们不行。谈战略就如合奏,是滥竽充数者的温室;执行就成了独奏,南廓先生只好卷铺盖走人。

所以,多谈点行动,少谈点战略,往往是最好的战略。张口战略,闭口战略的人,八成是在推卸责任而不愿采取行动,就像笔者曾经共事过的一位博士(很惭愧,笔者也是从此君身上学到谈战略竟然是最好的拖延方式)。花枪好耍,战略好谈。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说的还是执行。

 
 
 
Re:读书笔记(摘自供应链管理专家刘宝红随笔集-硅谷客)
[ 2007/12/8 20:51:00 | By: storm ]
 

9.营养、运动与压力

要管理精力,不要管理时间。人一天的高效时间就几个小时,要合理安排这几个小时,或者通过运动来增加精力。待在办公室的人大都会有体会:效率不高的时候,浪费一两个小时上网、聊天轻而易举。为什么不用在体育锻炼上呢?

 
 
 
Re:读书笔记(摘自供应链管理专家刘宝红随笔集-硅谷客)
[ 2007/12/8 20:49:00 | By: storm ]
 

8.精英感是种病

你要胸怀远大,但不认为非你莫属;你得目标清楚,但不奢望毕其功于一役。少一些愤世嫉俗,多一些随遇而安。 不要停下脚步,但也不要夜以继日。要知道,精英感其实是种病态。等到你没有了精英感,但还保留着精英的使命、责任感的时侯,你知道,你为这个世界真正起作用的时侯来了。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