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angyi.chinardm.com
欢迎光临
博客网
日历
登录
最新日志
最新留言
日志搜索
日志统计
用户公告

绿坝,背后几多问?

 

绿坝,背后几多问?

 

这里讨论的不是绿坝软件本身的功能缺陷,也不对国家有关部门的良好愿望品头论足,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绿坝软件的质量问题,其背后的问题反映了我国软件行业很多发人深思的问题。

根据了解,绿坝软件是经过竞争胜出的,而且经过了专业的测评机构的测试。这就不禁让我想起几个问题:

第一,安全软件本身安全吗? 目前很多安全软件厂商在功能上互相比拼,产品出现同质化倾向,用户关注的主要也是功能性、易用性等方面,很少有人关注软件自身的安全性问题。绿坝软件从功能上看,符合国家有关部门和用户的需要,否则也不会从众多厂商的软件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推广的作品。但绿坝软件的口令保护实在之脆弱,完全不能成为专业的安全软件,其次,软件防卸载能力很弱,经不起任何攻击。从绿坝事件可以看出,我们的信息安全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无论厂家,还是用户、测评机构,甚至是政府有关部门。

第二,这样的软件怎么可以在全国推广呢? 既然全国推广,就可能面临极大范围的考验,如竞争对手“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测评,“花季”孩子们回绞尽脑汁地破解,如果软件不是很过硬,根本就不能投放市场。决策者应该非常明白者一点才对。不知道权威部门是如何判断该软件足够成熟可以投放市场?是专业的测评机构的测试结果足以让人放心?还是象网上有人指责的那样,里面有潜规则?相信不是潜规则,现在的官员都比较谨慎,一般都严格要求自己,再怎么也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如果不是潜规则,那么一定是专业的测评机构出了问题,他们对外常年提供服务,这点风险意识都没有吗?也可能是厂家的推荐,打动了政府部门,我相信,厂家去游说的人一定不是不负责任,而是不懂。我坚信,政府也好,厂家也好,测评机构也好,都不想看见出面后出来的效果,问题是他们对软件的基本规律缺乏应有的认识。

第四,专业测评机构的测试结果可靠吗?据我了解,绿坝软件是经过第三方专业的、“中国”字头的测评中心测试的,如此权威的测评结构经常给国家项目做测试,给一些重要客户做验收测试,为各种各样的鉴定会、验收会提供测试报告。有了这样权威的测评报告,用户放心了,政府放心了,专家也放心了。于是,项目通过验收和鉴定,政府的决策由此而出笼。我在沉思,绿坝的问题,这么简单,都没有测试出来,我们使用的重要的系统如银行系统和税务系统,是不是存在更多问题呢?基于这样的测评结果作出的国家决策是靠得住的吗?测评机构的报告很规范,收费也可观,看样子很权威,很靠谱。究竟如何呢?绿坝事件应该给这样的测评机构当头一棒才对。

第三,产、学、研啥时一体化? 专家做专家的,企业做企业的,用户关心自己的,三者之间完全脱节。在很多场合我已经看出这一问题,实验室的专家和教授研究一些纯理论问题,往往和超前;企业研发自己的产品,将很多技术堆砌在一起,特别是安全产品,功能花里胡哨,但安全方面是如何考虑的却少见交代,弄得专家无从发表意见;用户主要关心的也是产品功能性和易用性,至于安全性如何,他们没足够的水平。记得有一次,政府部门召集专家、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代表开会,讨论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问题,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官员和企业都云集一堂,厂家介绍产品时,鼓吹功能如何强大,专家听了不好表态,“你上了8道锁,但钥匙放在哪里没有讲清楚,我不能发表言论说你的产品是否安全。”一个负责任的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与此相关的还有个例子,一个鼎鼎有名的专家研究出一个抗拒绝服务攻击(DDOS)产品,根据他本人的介绍,功能很强,对攻击行为,他的产品具有很强的自学习能力,意思是,下次再有攻击发生,系统能自动识别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损失。后来他所在的单位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安全工程中心,该工程中心成立的意图是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但在转化抗DDOS系统时,该中心的总工程师告诉我说,那位专家研制的系统不能成为商品,仅能参考一些思想,我们还要重新开发。总工程师说得很委婉,其言下之意是那位专家的系统根本不能产业化。他后来和我谈起感想,说从原型到产品很难,从科研角色转换到工程人员角色很难,找到合适的测试人员很难。实际上,我想说明的是:教授做出的东西,离商品化还差得太多太多;厂家做出的东西,在教授眼里也漏洞百出。

我走访了很多大学教授,都是国内非常有名的大学或科研机构,试图将他们的成果应用到企业来,但几年努力下来仍无什么结果。究其根源,科研和厂家脱节严重。绿坝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谁说不是呢?

 

shangyi 发表于 2009/9/29 18:29:00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我的博客 OBLOG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