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文化

radlei 发表于 2006/11/28 17:19:00

中国人喜欢扎堆,圈子文化对生活影响尤为突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没有圈子的人活着,有圈子的人生话,圈子给人的归属感和身份感非常重要。对于出身名门的上流人士,既不想招摇过市也不想清心寡欲,所以低调的奢华成了这种圈子文化的核心理念。北京、上海、香港,圈子文化在上层无声的传播开来。主要形式:富人酒店、高尔夫俱乐部、私人会所、私人酒店。

上海横山路和新天地还都保持着六七十年前的风貌,古老的建筑经过保护性开发和改造,大多变成了私人会所和商务别墅,还有富人阶层享用的私房菜。私人会馆只对会员开放,不是有钱就进的去的,要进去都要经过介绍。服务人员穿着比较正式,点菜要俯耳轻问。少数人的圈子文化保持着高度的自洁性,隔圈如隔山。这种文化不归类于任何传统的格律,是经典和现代的交织。为了能在问过天气以后把话题接下去,许多试图加入这个圈子的人们还在不断的学习,毕竟,属于这个圈子的优越是与生俱来的,纯正的血统是这个圈子聚而不散的内在力量。

香港,圈子是泾渭分明的,是个圈规森严的地方,上层圈子更加纯粹。一个圈子,一种生活,月薪几千和几万的人不会共同出入同样的酒吧和高尔夫球场。上层社会对电视没有要求,他们完全可以无视电视的存在。比较起小提琴、名流party、红酒香槟,呆在屋子里闷看电视无疑是被上层社会遗弃的某种征兆。真正的富人都住到了潜水湾。对圈子的认同让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城市里区位最好的地方,把绝佳的自然环境据为己有,他们的财富于修养使这个地区的配套和人文气氛日渐成熟,接着越来越多的上流社会富人被吸引过来,他们带来新的财富和文化,这些财富和文化在不断的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这个地区独特的富人文化。

天津,其实是一个圈子文化很浓的城市。五大道,解放前就住着一些社会名流和富人,看看富有异国情调的建筑,就不难理解《雷雨》为什么会在这里发生。当今一些有名的企业和富人阶层再度搬进五大道,搭建自己的办公空间和休闲空间,直觉告诉我们,圈子文化在天津复苏。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