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决定工程项目的效益。从管理学角度看,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决定于:工程行业特点、企业性质、有效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历史习惯等。
长久以来,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密集、管理分散,存在粗放管理、管理滞后、管理低效、信息屏蔽、资源浪费等问题,普遍存在企业的管理水平低、竞争力弱、盈利能力差等缺点。这些不足,既受限于工程行业的特点,也与传统管理技术手段的先天不足有很大关系。
一 国内工程企业现行组织模式辨析
长久以来,国内具备相当规模的工程企业基本上以三级管理模式为主,即一个工程项目由集团公司统领,担负施工的子公司各管一段,而形成集团、子公司和项目部的三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其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
1.机构设置重叠、人员编制增多,导致非生产性费用支出加大。
2.周转材料无法周转或周转次数降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各子公司都从自身的施工需要进行周转材料的购置和加工决策,相互之间难以做到融通和综合利用。
3.多头管理,难以集中精力开展成本核算与控制。
4.子公司之间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整体效应。
5.单位之间的部门功能重复,多头对外,难以形成统一基调。
三级管理模式的形成并非偶然,其中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工程企业的区域性、行业条块特征非常明显,更由于工程施工流动性、一次性和非连续性生产的特点,造成了企业管理层与项目实施部门的自然分离现象。同时,在很长时间内相对落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造成了工程企业的管理松散、滞后,而便捷的沟通、统计分析工具的缺失,使得企业直接对项目进行管理毫无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三级管理模式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二 信息技术对项目管理模式的影响
为了适应现代工程日趋复杂化的趋势,工程项目管理手段必须实现计算机化,或信息化。这是因为,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各系统之间具有强关联性,管理业务又十分复杂,有大量的数据计算,有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需要使用和存储大量信息,没有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是难以实现科学、高效管理的。
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中的运用,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生产进度,提高了对客户需求的反映速度和满足能力。数据库的建立和开发,为企业经验的积累创造了技术手段,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对建筑企业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实现了从传统粗放式管理到现代精细管理的飞跃;企业管理过程实现了从被动控制向主动控制方向的发展;信息数据库的为实现企业知识的积累;企业的管理流程和生产过程得到了严格的控制。简单的说,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对于工程企业管理存在如下好处:
1.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强化统一管理。
2.有利于发挥物资集中采购优势,大幅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3.可以有效整合全局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利用效率。
4.可以更为有效地推行责任成本核算制度,以完善的责任考核和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保证效益目标的实现。
5.有利于培养和造就综合性管理人才,使项目部真正成为企业人才的摇篮。
三 二级管理模式对工程企业的深远影响
信息化技术手段、专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导入,空前的拉进了工程企业管理层与项目的距离,使得互相之间的信息交流、数据交换变得异常简单,企业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进行实时调控、跟踪成为现实,工程企业的管理模式向两级管理的扁平化管理结构成为可能。
参照“机构无重叠、岗位无空白、工作无重复”及“精干管理层、优化劳务层、减少管理跨度、降低管理成本”的新型管理模式要求,结合矩阵式组织结构的特点,对一项工程,由集团和子公司选派精兵强将共同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共同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伙型项目经理部,变三级管理为二级管理。项目经理部全面负责施工生产、质量监控、安全保障、关系协调及经济核算工作。其经营管理的目标为,在安全、优质、按期完工的前提下,实现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 从三级管理转变为两级管理,可以说是一次体制上的突破与创新,新的体制将极大促进、推动项目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使项目真正成为企业效益的源头,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基础。同时,模式的选择与决策也是相对的,采用何种模式,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模式多样化的特点,分析其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是否有利于市场的开拓,怎样有利于效益的提高等多方面的因素,灵活机动,优势互补,切不可照抄照搬、千篇一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