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onghfk.chinardm.com
欢迎光临
博客网
日历
登录
最新日志
最新留言
日志搜索
日志统计
用户公告

从在美印度人的表现来看印度经济发展的前景
   这段时间经常在中文和英文媒体上看到与印度有关的报道。中文媒体的内容往往对印度充满了偏见,如描写印度的城市如何脏、乱、差,与中国的城市相比有多大的差距;印度的农村如何贫穷落后;印度人的观念如何闭塞,认为中国的上海比不上印度的孟买,中国的经济还需要多少年才能赶上印度等等。这些东西给人传达的是这样的一个印象:印度人自闭、自大,印度经济永远也赶不上中国。诚然,在绝大多数经济指标的比较上,印度毫无疑问要落后中国许多,这些中文媒体的报道也是事实。但如果据此认为中国人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认为印度的经济永远也赶不上中国的话,那就显得实在是太天真了。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要早于印度,而且中国和印度采取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现在就下结论就显得太早了。其实推动经济发展的最终因素是人,本文就以笔者在美国生活多年所了解的在美印度人的表现来谈谈印度经济发展的前景。 

       前几天,在Business Week上读到两篇与印度有关的文章。一篇是新书介绍,由Steve Hamm 所著的《Bangalore Tiger》一书介绍了印度最成功信息产业服务商Wipro公司是如何由一家小花生油生产企业成长为一家在全球价值6500亿美元的技术服务产业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的。另外一篇文章谈的是印度传统的佛教理念对当今西方企业管理科学的影响,一批在美的成功印度人士以及印度本土的知识份子在美国及其它西方国家通过巡回演讲、发表文章来极力影响西方的管理哲学。这两篇刊登在美国主流商业媒体的文章给我留下两个印象:一是相比对中国而言,西方世界对印度的印象要正面得多、偏见也少很多;二是印度经济的成功开始冲击西方传统的商业管理哲学。  

        最早与印度人接触是八年前在荷兰工作时,在同一栋公寓楼里住着两个印度人,只是见面打打招呼并没有什么来往,所以对他们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但自从来美国后便开始大量接触印度人了,不仅所工作的系里有十来个,而且与印度人做邻居的历史也有好几年。说实话,与印度人做邻居很难受,主要是他们做饭时的刺激味道往往弄的人很不舒服。不舒服归不舒服,但却不能不感受到印度人群体在美国生物医学界的地位。当时笔者是在美国中南部的一所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系工作,这个生理学系算是比较大的一个,在全美的同类Department中排得进前10名,Faculty大概有12、3个,印度人有3个,中国人就1个。而博士研究生与博士后中国人与印度人平分秋色。在商学院上学后,班上的印度人有6个,是外国学生群体中最多的。印度人的英语口音很重,听起来很吃力,但赶到很奇怪的是美国人听一点问题也没有,就好象是北京人在听天津人说话似的。英语好是印度学生的一个特点,另外印度学生与美国学生相处的很好,一点也看不出来他们之间有什么文化上或者其它什么的差别,除了肤色以外。刚进学校时就听说印度学生毕业后工作都找得比较好,很多进Wall Street 的公司或者咨询公司的,我们这届毕业时也同样是如此。看来中国人与印度人在科学及技术上面是平分秋色的,但在商业管理方面就显出差别来了。
 
    记得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报道:在美国的少数族裔中,印度裔的平均年收入水平最高、达七万多美元。这个数字要比华裔高出两万多。印度人的收入水平高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印度人更容易进入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有很大的关系。看看有多少印度人在美国公司里担任高级管理职位:美国百事可乐的 CEO Indra nooyi,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总裁 Rono Dutta,麦肯锡的Rajat Gupta,HP的Rajiv Gupta,著名的硅谷风险资本巨头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合伙人及Sun Microsystem 的创始人之一Vinod Khosla,标准渣打银行的Rana Talwar,Intel的Vinod Dham,US Airways的CEO Rakesh Gangwal,瓦伦.巴菲特的接班人Ajit Jain,贝尔实验室的前总裁及朗讯公司的前CTO Arun N. Netravali 等,看看这个名单,就知道印裔美国人在美国商业圈的影响力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这些人仅是在美国顶级企业中担任顶级领导职位的印度人,其他担任中层管理职位的就更数不清了。在美国商学院中印度人的表现也非常耀眼,有名的如Kellogg 管理学院的院长Dipak C. Jain,哈佛的教授Amartya Kumar Sen,ROSS商学院 的教授C. K. Prahalad,New Haven大学的教授Usha C. V. Haley,Marshall 大学商学院的教授Gerard Tellis等。这些也仅仅是顶级商业管理方面的学者,而至于在商学院做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的印度人就更多了,绝对要比中国人多出一个档次。  
 
        据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的印度人中,有57.7%的人员在从事管理及其他专业工作。加州伯克利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硅谷工作的工程师中,三分之一的为印裔,7%的硅谷的高科技公司由印度人担任CEO,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印度裔虽然仅仅占美国总人口的1%,但他们对美国社会的贡献却达到了17%。有人预测:五到十年之后,硅谷的高科技行业将被印度人控制,硅谷、北美的华人会被印度人全方位地压制而彻底边缘化。原因呢?风险资本里面都是印度人,各公司高管里面也都是他们,外包的方向也是印度,上中下游通吃,不边缘化才怪呢? 

        印度人社团及其所组织的活动也令人印象深刻。在美国也有许多的华人社团,这些社团也经常组织一些活动,但这些社团及活动仅仅局限在华人圈子里,规模也很小,涉及的主题也很少与商业经济发生关系,活动也往往是在教堂或者中餐馆里举办,美国人关注得不多,更很少参与了。但印度人社团就不一样了。记得每年这边当地的印度人社团都举办一个有关印度经济方面的活动,规格很高,活动一般在五星级的饭店进行,参与者不仅有当地印裔商业人士、学生,也有知名的一些商业领袖、包括印度人也有美国人。美国人对这些活动也很关注,主流媒体也常有报道。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在美印度人所自发组织的。 

         中国的经济的腾飞在开始时得益于海外的几千万华人,正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他们的资金流入掀起了中国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序幕。但海外华人经济大多数是家族制的中小型传统经济实体,在他们象祖国输入资金的同时,并没有同时输入发展现代经济所必需的现代的科学管理科学和技术,这的确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先天性的缺陷。而海外印度人群体的不断壮大以及他们在西方商业领域里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将不可避免地反哺印度自身的经济发展,现在这种反哺已经开始了,而且规模不小。大量的印裔正在将大量的资金投资于印度,而印度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大批在美印度人的回流,如美国联合航空的总裁Rono Dutta 现在就在一家印度航空公司担任主席,其他的如Kanwal Rekhi,Rana Talwar 等人现在也开始在印度本土企业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利用他们在西方顶级公司长期担任顶级管理职务所积累的资源为印度的经济发展服务。也许正是这些人的因素使得印度企业在国际化方面远远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印度的传统制造业巨头Mittal、信息产业巨头Infosys、制药业巨头Ranbaxy等在西方国家掀起的收购热潮很难说不得益于这些海外的印度人,而更重要的是,从这些印度公司在并购欧美企业后的良好整合工作中也可以看到这些海外印度人的身影。反观中国,虽然不多,中国企业也还是在海外进行过一些收购业务的,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联想的北美业务还在苦苦挣扎中、TCL并购施耐德和汤姆逊后的结果也不理想,即便是我们的台湾同胞在这方面做的也不够理想,台湾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却没想到6亿欧元打了水漂。看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庞大的海外华人经济——已经不再了,相反印度人在这方面似乎已经开始占到先机了。 

         除了这批成功的海外印度人之外,西方公司的大量外包业务也正在印度本土培养国际一流的技术及商业人才。西方跨国公司很早就开始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与目前在中国兴起的外资研发中心热有本质的不同。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动机是市场导向的,也就是说这些设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唯一的任务就是进行产品的针对当地市场的改进及试验,而并不进行技术创新的核心工作。如近期在上海建立的Pfizer 的中国研发中心的唯一工作就是拿在西方实验室研制出的新药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而在印度就不一样了,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在印度雇佣着900多名工程师进行芯片的设计工作并获得了225项专利,Intel在印度进行微处理器的研制工作,Merck也在印度从事真正的新药研制工作。 

        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产业结构却一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几十年下来还是一个来料加工的简单经济,说得好听点是“世界工厂”,说的不好听就是“低级打工仔”了,而且这个发展还是以牺牲环境及资源为代价的。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企业才不需要高科技的大学生,所以中国的大学生也就大量找不到工作,外企在中国也仅仅是用大学生做做销售员而已。反观印度,现在是有活找不到人做,印度的企业也不需要国家出台什么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印度的顶级公司却开始收到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国的高级人才的求职简历。 

        正如美国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所言:印度正在渗透入美国经济的核心(India is penetrating America’s economic core)。也同样是商业周刊的另外一篇文章所说:相比中国,印度经济对美国的影响更大。 
honghfk 发表于 2007/1/8 13:56:00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我的博客 OBLOG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