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悟的境界有一段佳话:相传禅宗五祖预从门徒中选接班人,他的一名上首弟子神秀做一首禅诗: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的评价是:其未见本性,所做诗之境界仅在门外,尚未进入门内。而此时打杂的小和尚慧能却做诗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拍案叫绝,称之心无旁骛,尽管不识字,但是已明白心就是佛,凭着悟性,慧能终成为禅宗六祖。
神秀与慧能两者的差异在于“有我”和“无我”的2个境界。
生活在纷繁多变的社会中,难免受到各种名利的诱惑,没有一点的得失之心,名利之求难以有所作为,而要达到“无我”的境界,的确很难。但是如果能够以“无我”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以“无我”的心境来面对挫折,当得意时保持一份淡然,失意时保持坦然,任何时候都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到乐观、豁达。这样就能永葆心灵的清明、安宁与和谐,才能真正感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