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炒得沸沸扬扬的平民历史学家易中天和刘心武,他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风趣的比喻解读名著,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对这种被广大人们所接受的听故事的读名著的方式进行反思后,我们不可不看到我们目前的读书状态。
网上的这篇《人民需要易中天这样的奶妈》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批评易奶妈的出现,是这个浮躁的时代的产物,是阅读的悲哀。读图时代还没有结束,他又把人们带入了听故事时代。一切不需要经过大脑过滤的,不需要思考的,都史无前例受到了广泛欢迎。其实,在我看来,易中天受欢迎是因为大众倾向于不让自己思考,换句话说就是懒得思考,当然愿意听大教授讲那些是个人就能懂的话,这不应该怪易中天,怪只能怪太多的没有脑子的人,听个热闹就觉得是知识,甚至于觉得听了易中天自己就掌握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是啊,听故事难以替代真正的读书和思考,亲自读书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的东西往往要比听来的东西记忆深刻,被动地听往往流于形式,这种过程可以作为休闲放松的方式,因为听多听少完全在于个人,而思考了多少就更无从考量。而自己读书往往是主动的,每个人的人生阅历和生活背景不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选择的读物不同,往往只有适合我们口味的书才会有兴趣坚持读下去,而且当读完之后能够感到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就是读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需要思考。
但是,现代社会,人们读书的习惯越来越退化了。据统计,我国人均年读书量在1.6本左右,也就是说每年人们只能够读1-2本书,有的甚至一本没有读过。工作节奏快是人们不读书的主要借口,加班占去大量的业余时间,回到家基本上就只想睡觉了,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单位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那样忙,我们现在的大量业余时间通常会被休闲娱乐占去,同学聚会了,上网聊天和看DVD等,而很少有人把读书当作休闲的一种方式,文化修养的最佳形式被更加多样的刺激的方式所替代,我们真正需要反思的不是该读什么,而是有没有读,无论是金庸武侠还是玄幻小说,不论什么,读来的总比听来的更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