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racula.chinardm.com
欢迎光临
博客网
日历
登录
最新日志
最新留言
日志搜索
日志统计
用户公告

(转)王选逝世一周年:创新时代需要王选精神

今天查看过去的文章,猛然发现,明天(2月13日)是一代科学巨匠王选停止呼吸一周年的日子。想想当时的情景,一切似乎就在昨天,但事实上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看看去年为纪念王选写下的《创新时代需要王选精神》,心情始终无法平静……

2006年2月13日,正当国人沉浸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所描绘的宏伟蓝图中时,一代科学巨匠王选停止了呼吸……王选走得很突然,而由此引发的社会关注更是出乎意料。连日来,人们纷纷以不同形式对这位带领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和电”的“当代毕昇”进行悼念。在某种程度上,王选已经成为国人心目中的一代宗师和民族英雄。

人们关注王选的热度甚至超过了国务院2月14日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事实上,这一总共60条的配套政策,包含了科技投入、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税收激励、金融支持、人才等无数高新技术企业热切企盼的扶持措施。然而,这一利好政策在业界却显得波澜不惊,知者甚少。

为什么春风化雨般的政策远不如王选受人关注?联想近一个多月以来中国科技的发展脉络,也许能够找到部分答案。那就是中国已经开启了自主创新时代的大门,而自主创新大业的成功恰恰需要像王选那样的创新精神;同时,王选对中国科技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也表明了中国是具有无穷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和创新文化并未泯灭,中国有能力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在人们关注王选的同时,另一个人物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个人就是著名学者郎咸平。事件起因于郎咸平在他的《科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一书中的有关论断。郎咸平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因此,中国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存在“不养高科技文明的传统文化观念”。两相对照,王选精神与郎咸平论断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争论。

仅通过对几家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就得出中国没有高科技的结论,未免太片面和武断,而王选的突然离去又进一步激化了人们对郎咸平“科技自卑论”的大讨论。事实上,无需引用诸如“四大发明”、“两弹一星”,单就王选创造的奇迹及其所展现的创新精神,就足以说明中国的创造力是巨大的。

争论归争论,郎咸平也仅代表的是一家之言,并不会抹杀中国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虽然具有创新基因,但真正的创新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因此纪念王选不仅仅是歌颂他的功绩,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扬他的创新精神,增强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魄力和决心。人们怀念王选、歌颂王选,也正是对王选创新精神的推崇和对当前如何进行自主创新的反思。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除了依靠王选这样的巨匠,更需要全社会的良好创新氛围。创新意味着艰难与挑战,甚至意味着质疑与失败,缺乏勇气和信心是创新最大的障碍。因此,在这个创新无处不在的时代,急功近利和浮躁毁掉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创新潜力,还可能是一个集体的发展机遇和民族的创新基业。

逝去的王选恰恰让我们领悟了创新的真谛。曾经有人问王选:“你在从事激光照排研制过程中最大的苦恼是什么?”王选给出的回答是:“最大的苦恼是大多数人不相信中国的系统能超过外国产品,不相信淘汰铅字的历史变革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王选以他无比坚毅的信心和决心,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追忆王选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王选的创新精神。我们希望,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王选涌现,会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创新成果问世,惟其如此,才是对王选最好的祭奠,也是民族的一大幸事。

管理天下 发表于 2007/2/13 11:31:00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我的博客 OBLOG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