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软件非常需要协作创新的思维,这一点在趋势科技中国研发中心里得到了很充分的诠释。
位于南京中山路的趋势科技中国研发中心(CDC)15楼的墙面上,挂着一排显示世界各地时间的钟表,看上去就像五星级饭店里的前台。“这可不是用来装饰的,15楼是我们的技术支持部门,需要和全球各地的其他分公司密切配合。”趋势科技中国研发中心总监钱海川对本刊记者笑着解释说。
“趋势科技的研发中心更注重跨国合作。因为我们负责全球产品的开发,而不是像大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只做产品一个部分或者模块的开发。我们的产品会在全球应用,而不只是简单的本地化。”
作为CDC的首批员工之一,钱海川亲历了CDC近十年来的变迁。从1997年山西路一家商务中心内的两间办公室、两位同事,到今天中山路地铁大厦的4层办公室、280多名员工,9年前的一个只负责模块开发的小技术团队,如今已经成长为趋势科技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并主导开发了趋势科技很多重要级产品。
从办公室到研发中心
其实趋势科技选择在南京设立研究团队的初衷很简单。1994年,趋势科技创始人张明正夫妇从Oracle招聘到了一位叫做季爽的年轻人,在他做了一段研发工程师后,张明正发现他“非常优秀”。一次闲聊中,季爽提起他在南京的一帮兄弟—他读南京大学少年班时的同学们。何不就在南京成立一家研发中心?张明正心里萌动了这个念头。
钱海川正是被季爽“拉拢”的对象之一,他和同为南大少年班毕业的陆剑锋、李江浩成为趋势科技南京研究办公室的首批员工。当时他们所做的工作是开发供趋势科技所有产品使用的通用模块。
1997年,国内的计算机业刚刚起步,人才整体稀缺,软件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一所学校每年也就只有一、二十名毕业生,钱海川并不发愁工作的事情。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当时很热门的金融行业,在一家大型银行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做软件开发。而当他在工作了一年多以后,他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到底是银行业务还是软件开发?
带着这样的疑问,钱海川跳槽去了一家知名的通信公司,但在那里他发现,自己并不能从事真正的软件开发,而且个人的创造性也很难得到发挥。于是试用期未满,他就选择了离开。季爽恰恰在这个时候,对钱海川进行了游说。听说这里可以做软件开发,和张明正又聊得甚是投机,钱海川当即决定加盟趋势科技。而且一待就是九年。
从最早的山西路开始,钱海川他们陆续因为团队不断扩容,先后将办公室搬至江苏商厦、华泰大厦,但“因为那一时期并没有有效地去规划这个研发中心,也没有对全球研发的体制做设计”,所以南京的这个研发团队一直都维持在不到60人的规模。甚至在2001年互联网低谷期,还一度面临过被整体裁撤的危险。
所幸的是,这个团队坚持了下来,而且其创新能力在随后的日子里,不断得到加强和体现。“两年前,为了发挥他们的优势,我们对研发队伍重新进行了考量。因为美国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并且在技术的前沿,所以美国主要做产品观察市场;个人版是日本最大的市场,所以日本研发中心主要做PC机个人版;中国台湾主要做产品设计;而将德国的研发中心取消,原有的技术团队慢慢调往中国,南京的研发中心被提升为中国研发中心。同时,还在菲律宾成立了防病毒实验室。”趋势科技亚太区总裁刘家雍对《互联网周刊》回忆道。
2004年,原先的南京研发团队正式升级为中国研发中心,并在当年,又招募了80多名程序员,办公地点也搬到了现在位于繁华的中山路上的地铁大厦。这里的环境比过去更优越,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了自己的QA Lab(质量评价实验室)和Virus Lab(病毒实验室)。”钱海川介绍说,QA实验室可对产品进行各种环境的网络测试,完全隔离设计,连他本人也不能随便进入,而病毒实验室则因为存有病毒样本,更是实行了全物理隔离。
随之,CDC一跃成为趋势科技继中国台湾研发中心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而且规模还在逐步扩大,“很可能将成为趋势科技最大的研发中心”。
目前,CDC主要负责对新技术和新商机进行研究并开发原型系统,包括客户端、服务器、邮件类产品的开发,对现有的产品进行客制化以满足本地客户安全解决方案的需求,客户端/服务器/邮件类产品以及安全管理框架类的模块和产品的开发,同时负责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的产品本地化。几年来,CDC的成绩斐然,应用于智能手机的安全软件Mobile Security、针对IBM企业级套装软件的防毒软件ScanMail for Domino、为IT外包服务商设计的防毒服务中心、面向微软的SharePoint Portal研发的Portal Protect防毒软件等等产品上,都深深打下了CDC的烙印。
无国界的合作
“在趋势,你的英文一定要好。”钱海川告诉记者,趋势科技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公司,各国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非常频繁,英文好就不用害怕产品讨论会上经常发生的“天翻地覆的争吵”了。“和全球不同的团队合作是件相当有趣的事情。你的项目组成员和合作伙伴通常都是‘多国部队’。”钱海川笑道。
“不仅在某个项目中有全球的合作,有时候,有的大项目本身就是由多个不同地方开发的项目组成的。”钱海川说。2001年,他参加了IMSS5.0的开发。单从开发团队来讲,就分为硅谷、东京、台北和南京这四个组。虽然这样的分配能将每个组的优势充分发挥,但是对管理是个很大挑战,以至于为了慎重起见,这个项目的最高负责人不得不由当时负责产品开发的副总裁Samuel亲自上阵。
到项目中期,时差成了最大的问题,因为需要及时沟通,需要寻求更多的重叠工作时间。于是,南京的项目经理和相当一部分的工程师都要清晨6点来上班,有时候为赶进度,很多工程师甚至会一直工作到深夜才离开。这种强度本身,需要大家极其高涨的热情和士气来支撑,这一点,你可以从一句简单形象的调侃中察觉到——在CDC,大家都会把这种充满挑战性的项目戏称为“Tiger team”。
“尤其在项目即将完成前的最后两个月,大家往往会在程序缺陷讨论时‘吵架’,如果英语不好,你简直没有赢的机会。不过吵完又常常会一起解决问题到深夜。”这样的全球性项目虽然并不经常有,但钱海川说起此事的神态非常陶醉,称这是“深刻而美好的回忆”。
正是由于这样的工作节奏和氛围,钱海川坚决认为:“程序员不仅仅要技术好。”据他说,在CDC原来还只是一个小研发团队的时候,刚开始做模块开发,对于沟通、需求分析等要求还不算高,但一旦开始做项目,则非常迫切的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CDC甚至将工程师与各平台部门间的沟通效果作为一种反馈,来作为他们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之一。
更像是所学校
“趋势的研发中心更像是所学校。”钱海川说,“我们鼓励改变,鼓励学习新知识。”
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开发经理、项目经理、研发总监到运营总监,这一步步走过来,钱海川总是在接受挑战,不过钱海川说他喜欢挑战,有挑战才有进步:“在做工程师的时候,就做了很多项目,面对的技术难题在不断变换,这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种很棒的体验,每天都能接触到新东西是件让人兴奋的事。甚至还可以换换老板,向有着不同经历、不同风格甚至不同语言的高级经理学习,对各方经验的培养都是难得的机会。同时,趋势也鼓励跨地域的人员流动,硅谷、台北、东京和南京这几个研发中心经常有人员的相互流动和支援。”
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员工自身的条件和意愿,绝不会有为了改变而改变的情况发生。技术人员若不愿意转型成为管理人员,也可以做到很高的职位,比如趋势的首席架构师就享受副总的待遇。
以前CDC是按职能管理的,按项目分为不同的方阵,钱海川以前研发总监的职位负责管理南京的所有开发人员。而现在是矩阵型管理,开发是一条线,测试是一条线,人机界面是一条线等等,钱海川负责运营多一点,而CDC的另一位运营总监陆剑锋则负责产品更多一点,钱海川带的手机安全软件项目组则要向陆剑锋汇报。
不过总体上,CDC并不刻意强调管理,提供给工程师的环境是轻松的,不需要朝九晚五地打卡,也不需要每天汇报进度,“牛仔裤+可乐+拖鞋”是他们的写照,甚至在他们的招聘广告里都是这样写的:“只要你是爱穿牛仔裤、爱喝可乐、爱穿拖鞋在办公室走动,喜欢自己写的程序被全世界上百万人使用,并且热爱新科技,不怕挑战,更不怕被挑战,我们就欢迎你搭赶趋势科技列车。”
尽管目前CDC已经有280位才华横溢的工程师,但刘家雍称,这还不够,CDC的规模还将扩大。
趋势科技的首席安全官梁国屏对内地计算机学生的水平极为赞赏。在趋势科技自2002年来两年一次的百万程序大赛中,他发现内地学生的水平已经超越了台湾学生。“打个比方,在台湾,学生们只是学到了堆积木,却不知道积木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在招募新员工的时候,包括资深员工,他们对计算机基层的东西已经不知道了。但内地有很多人才,对计算机基层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底子很硬。”
据梁国屏介绍,CDC目前已经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江苏省内的名校达成了合作协议,向对方提供实习机会。并且趋势科技百万程序大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计算机系学生的注意。尽管每次比赛都没有任何赞助商,趋势要自己掏出300万左右的经费,但他认为这笔钱花得非常值,“招聘只是附带价值,其真正的价值是对内地软件业长久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