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复制收藏
后台管理 发布日志
日历
登录
最新日志
最新留言
最新回复
日化行业硝烟弥漫——品牌管控之战

日化行业硝烟弥漫——品牌管控之战

 

国内的日化行业曾经造就出许多国人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但在宝洁、联合利华等跨国巨头大举进入后,日化市场被迅速吞噬殆尽,国内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近年来随着自身实力的逐渐壮大,国内企业开始纷纷向跨国巨头叫板,巨头们当然不甘心让出市场,于是日化行业开始硝烟弥漫。

 

保卫美加净

短短几年内,国内的知名品牌美加净就经历了辉煌、沉沦、再到回归的曲折,这其中的巨大损失,恐怕也只有上海牙膏厂自己最为清楚了。

失去的品牌。

上海牙膏厂做梦都想不到,原本对携手联合利华寄予的厚望,换来的却是自主品牌的没落。1994年,上海牙膏厂与联合利华开始合作,联合利华获得了“中华”和“美加净”两大品牌的使用权,首轮使用期到2000年底,并为此按销售额向上海牙膏厂支付一定比例的使用费。

其后就开始了美加净的噩梦,联合利华每年对自有品牌洁诺投入高额的广告费用,却对美加净不闻不问,没有广告等于将美加净雪藏起来。联合利华甚至压低美加净产品的原料,同时降低价格,使美加净沦为低档品牌。在联合利华的打压策略下,美加净产品的市场销售大幅下降。

美加净回归。

在看清联合利华的真面目后,上海牙膏厂在租借期满时毅然收回了美加净的使用权。在采取设计新的包装、改变用料、重新进行市场定位等一连串措施后,美加净牙膏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均有了大幅提升。

上海牙膏厂从美加净的复苏中看到了希望,对于同时租借出去的中华品牌,尽管销量位居国内市场之首,但销量上的波动也令人不得不对联合利华有所怀疑,况且找回信心的上海牙膏厂自信能够做得更好。

联合利华意欲何为。

若论营销实力,联合利华绝对远在上海牙膏厂之上,为何在美加净回归前后市场表现会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呢?人们不禁要问,联合利华意欲何为?

对于美加净品牌的沉沦,联合利华自己的说法是品牌策略调整,因为美加净与中华定位过于接近,因而将美加净品牌用于出口,是国外市场环境的恶化使得美加净一蹶不振。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根本站不住脚,既然美加净与中华如此相似,联合利华为什么还要一起买进呢?

联合利华与上海牙膏厂合资的真正动机已经很清楚,通过并购获得中国品牌使用权是假,打压竞争对手才是其真正目的,开始几年对美加净的品牌经营只是挡箭牌而已。只不过这些伎俩在精心的伪装下,难以短时间被识破罢了。

 

联合利华的三种武器

联合利华在跨国经营上经验丰富,但更大的能力在于因地制宜地调整,在中国经历了曲折后,逐渐打造出三种威力无比的武器,得以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彻底的本土化。

“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这就是联合利华的全球化理念。

本土化是跨国企业广为采用的方式,而联合利华实施的是彻底的本土化,具体来说,就是将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都纳入本土化的范畴。在联合利华中国公司,90%以上的管理人员都来自本地,使文化融合不再成为问题。研发上,成立上海研究中心,研发人员全部来自本土,并与全球其它研究中心实现资料共享,增加中外技术交流,并且结合中药理论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

联合利华还把在中国国内的采购比例提高到90%,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加强了与本土企业的合作。联合利华甚至还努力寻求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使公司与公众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对外公关和宣传上,联合利华也着力打造本土化的企业形象。

玩转品牌。

联合利华拥有旁氏、力士、夏士莲、奥妙、立顿、和路雪等许多世界知名品牌,且跨越多个领域,但并不杂乱,这得益于所采用的集中战略。联合利华的集中战略包括三个方面:行业、品类和品牌,维护优势领域和品牌,使一线品牌占到业务总量的80%,年增长率达到5%

联合利华严格控制品牌数量,品牌压缩的标准是是否有潜力成为有吸引力和有规模的品牌,比例上大致是从2000个品牌中选出400个,未被选中的品牌有些卖掉,有些则根据业务需要重组到选中的400个品牌中。

联合利华并非简单地将全球品牌照搬到本土,而是进行本土化改造,使之更加适合本土市场需求。全球品牌只是联合利华品牌结构的一部分,联合利华还通过并购获得本土品牌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用先进的技术和营销经验加以改造,既继承民族特色,又注入新的内涵,使用本土品牌能够获得更多的文化认同,降低市场风险。

营销打天下。

渠道对于日化产品尤为重要,联合利华对于渠道建设和管理深有心得,这也为其抢占市场提供了重要保障。联合利华的销售渠道不仅大面积覆盖到城市,还遍及全国1800个县中的1500个以及1/3的镇。在保证覆盖面的同时,联合利华也进行了渠道瘦身,将在华经销商数量从600家削减到300家,并将超市、大卖场从渠道中独立出来,改由联合利华直接供货。联合利华还与终端零售商结为合作联盟,共享产销数据库。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渠道,联合利华拥有一整套先进的渠道管理机制,确保渠道的双向畅通。

市场推广是打造品牌的关键,联合利华在市场推广上舍得花大手笔,单个品牌的市场推广费用竟然占到销售额的50%。在宣传品牌的同时,联合利华也注意突出企业的品牌形象,打造了联合利华这一整体品牌。

 

牵手、拼杀还是和平共处

一个联合利华已然可怕,可在中国市场,拥有强大武器的跨国巨头还有很多,无论是电视上还是超市里,人们看到国内的日化产品满目都是洋品牌,这不知是中国老百姓的幸福,还是中国日化企业的悲哀。国内日化企业面对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这些跨国巨头,有三条路可以选择,是牵手、拼杀还是和平共处?

并购后难以复兴。

国内日化企业选择并购由来已久,除联合利华并购美加净牙膏外,还有宝洁并购广州浪奇和北京熊猫,拥有了高富力和熊猫两大知名洗衣粉品牌,以及德国美洁时并购活力28,但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知名品牌都遭遇了同样的下场——雪藏,致使市场份额丧失殆尽。尽管后来这些品牌都被收回,但再也难以恢复元气。

国内企业之所以选择并购,看重的是联合利华们在资金、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学习跨国巨头的品牌管理经验,优化自身的产品结构。不可否认,并购确实给国内企业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付出的代价也非常昂贵,毕竟品牌价值难以准确估量,打造新的品牌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联合利华们源于商业目的的行为也无可厚非,他们积极实施并购目的只有一个:抢占市场实现垄断。与其在市场上竞争,不如采用并购一招制胜,直接消灭竞争对手。所以我们看到宝洁并购的两个洗衣粉品牌很快销声匿迹,而宝洁旗下的碧浪、汰渍成为市场主力。看清跨国巨头的并购实质对于国内企业颇为重要,美加净们早该觉醒了。

硝烟下的危机。

正因为不愿意眼睁睁看着本土品牌消亡,美加净、熊猫才被国内企业重新收回,但我们看到这些品牌很难重振旗鼓,原因当然很简单,那就是国内日化企业自身实力有限,难以抢夺曾经失去的市场,更难以撼动跨国巨头的市场地位。

与跨国巨头相比,国内企业的落后是全方位的。就拿品牌管理来说,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使用混乱的现象非常普遍,在美加净身上甚至出现过“一仆四主”的荒唐事,直到现在美加净品牌也没有实现整合,白猫拥有美加净牙膏,而上海家化拥有美加净化妆品,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很难产生品牌认同。

面对跨国巨头的强大攻势,很多国内企业奋起迎战,创建了六神、奇强、雕牌、雅倩等知名品牌,这些本土品牌的崛起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许多国内品牌缺乏持久,在市场推广、渠道建设上也问题多多,更何况跨国巨头们擅长实用的市场手段并不只有并购,单价格战就能杀伤无数。在拼杀路上,国内企业任重道远。

自主才是出路。

三条路的最后一条是和平共处,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并不成其为可以选择的出路。竞争是市场永恒的主题,跨国巨头不无例外地选择快速扩张,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更高的利益,根本不会给国内企业安于现状的机会。

国内日化企业眼里只有“小企业”而没有“大市场”,因而只知埋头治理企业,不知用战略眼光审视整个行业,这也是日化行业缺乏本土巨头的重要原因。其实与其单兵作战,不如合纵连横,实施战略并购以实现快速扩张,整合品牌、产品和资源,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跨国巨头逐个击破。

华彩咨询 发表于 2009/4/21 13:27:00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