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留言簿

公告

最新日志

最新评论

搜索

登陆

友情连接

统计

2007/10/2 11:16:00
重读华为现象--非理性的捧与杀
华为是一个典范,至少对国内很多企业来说华为曾经是一个典范,其危机意识、制度建设和狼性文化等都受到了国内营销管理领域的极大推崇,在一个时期内,华为的一切甚至都被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上。然而就在华为于国际市场高歌猛进的时候却在国内遭遇了尴尬,华为的典范形象开始模糊,作为华为符号的狼性文化也遭到了普遍的质疑。   

  同一个华为,不同的境遇!

  是华为病了?还是我们误读了华为?

华为现象之“捧”:

  2001年《华为的冬天》一文在IT业界广泛流传,危机意识与危机管理能力迅速成为很多企业追逐学习的热点;

  2003年12月出版的《华为真相》,相对全面的介绍了华为,任正非本人和华为的“压强技术”、人才垄断战略、“炼狱”式的培训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和追捧;

  2004年4月《狼图腾》畅销,把华为的狼性文化推到及至,中国企业争先恐后的向“狼”学习,以狼性法则等为内容的相关书籍也赚得盆满钵满;

  2006年底《华为的世界》出版,华为的国际化战略成为了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标杆,同时,以华为的国际化战略和制度、文化等为主题的培训多如牛毛,华为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企;

  ……  

  华为现象之“杀”:

  2006年5月,华为员工胡新宇死亡,华为的加班制度引起争议,“过劳死”一时间成为讨论焦点,业界掀起了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呼吁的浪潮;

  2007年7月,华为员工张锐自杀,舆论哗然,华为文化被指为没有人性的文化,其管理制度、用人制度、教育体制等也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

  2007年8月 ,一名华为长春办事处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再次激起轩然大波,华为甚至被网友说成“敲骨吸髓的奴隶主”,对华为的声讨不绝于耳,迷茫与反思还在继续,而真正的质疑才刚刚开始……

  一、聚光灯下的误读

  几乎所有存在于聚光灯下的企业都被不同程度的误度了,华为也不例外,虽然任正非和华为一直刻意的保持着低调,但成功的企业运营注定了华为的任何细节都会在无数眼球的关注下被有意无意的放大,而这种放大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

  1、华为的成功绝不是一个点的成功。

  从人才到技术,从制度到文化,从体系建设到战略规划,华为的成功是若干因素组合的体系化作用,而不是单纯依靠一个点(例如狼性文化)的跳跃式成长,华为是通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这个过程显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危机意识、狼性文化、制度建设、国际化战略都是其成功因素的一部分,并没有哪一个因素可以成为拯救一切的灵丹妙药,华为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作用更多的是在于企业运营的体系建设层面和如何与跨国公司竞争的竞争战略层面,简单地对其某一方面进行榜样性的照搬无益于我们的成长,这是我们在面对华为热潮时必须保持的清醒认识。

  2、被异化、放大的过失。

  “过劳死”与自杀之于企业承担的责任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华为有必要在员工“过劳死”事件中承担责任并做出调整和反思的话,自杀事件的归咎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公众把普遍当成特殊的非理性放大,中国每年因自杀死亡的人数有几十万,残酷的现状和激烈的竞争环境正不断向现代人已经绷紧的神经发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组织内部对其成员的影响力本就很难与组织外部(社会)的影响力抗衡,加之个人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差异,有人就会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彻底逃避,而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在华为身上,就必然被聚光灯异化、放大,我们以此为证据完全否定华为显然有些牵强,当然,缺乏必要人文关怀的华为文化和其不够成熟的公关策略也需要改进。

posted @ 2007/10/2 11:16:00 caodw 阅读全文 | 回复(1)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2007/10/16 13:52:00
Re:重读华为现象--非理性的捧与杀

有道理

 

posted @ 2007/10/16 13:52:00 moplt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