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4日,亚洲最受尊敬知识型企业优胜者奖(亚洲MAKE奖)的16个冠军企业中,中国企事业单位仅香港警务处榜上有名。历届的获奖名单上中,中国企业也是凤毛麟角。全球“最佳知识型企业”(MAKE奖)评比始于1998年,第一届亚洲最佳知识型企业评比活动始于2002年, 由著名的Teleos和知识网(The KNOW Network )联合举办,目的是为知识型企业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标准,并推出那些以创造、分享、应用知识而成为知识经济领导型的企业。
最佳知识型企业8大评选标准:创建一个公司知识文化,发展知识领导,传递基于知识的产品/解决方案,最大化企业智力资本,为协作的知识共享创造环境, 创建一个学习型组织,关注客户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股东价值。知识驱动的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股息,最明显的一个事实就是股东整体回报率,在1992-2002的十年间,全球MAKE奖的入围企业和获奖企业的股东整体回报率是全球500强公司平均值的两倍。
可见,知识是企业赢得利润的一大资本,对于知识型企业尤其如此。在中国企业知识管理国际化的路上,知识型企业首当其冲。因此,04年前后至今,一直有专家呼吁:中国企业应该强化知识管理,打造世界最佳知识型企业。当然,随着企业管理者对企业驱动力的认知,尤其是对知识驱动型企业的探索和不断深入洞察,已经越来越重视知识管理,并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到知识管理,就不得不谈到协同OA。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协同OA厂商见证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点点滴滴。笔者从国内老牌的协同OA厂商上海泛微公司了解到,近几年实施的OA项目的客户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向知识管理侧重,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了知识管理的变革和改进。“以近期我们接触到一个典型的知识型管理企业上海投资咨询公司(SICC,简称“上咨”)为例,客户公司全体员工正在积极实施“第二次创业”,创建“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咨询团队,将公司建成政府和社会投资决策与建设管理的参谋部、智囊团、思想库。其核心的就是知识管理。”
事实上,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是企业实行知识管理的最佳方法。众所周知,知识管理的四个阶段——知识积累、知识分享、知识利用、知识创新。对于企业来讲,知识管理难在什么地方?是如何把员工私人的知识、经验、智慧变成企业的知识经验,并分享给特定需求的人,然后怎么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知识并加以创新,然后再形成积累。整个过程管理起来都很艰难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我们很难强制性地要求谁贡献什么东西出来,因为除了拥有者自己,别人也不清楚他都有什么知识和经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个管理上的黑洞。
在整个环节中,OA软件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完成一个知识从私有到共有的过程,当然也会有一些知识共享、知识利用和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在里头。我们强调的是,把知识管理的第一步走好,后边的路才能走好、走顺。以上咨项目为例,我们帮客户实现了在工作过程中自动积累知识、自动归类的功能,看起来很简单,事实上,要把这个事情做好,要花费不小的精力。首先,要对客户企业的知识进行梳理,有一个总体的知识目录出来,因为要把各个流程、功能模块产生的知识也自动存储在想对应的目录下,我们还要进行更细化的调整和设置。并且要保证这种设置是灵活的,能够方便客户调整。
上咨OA之知识积累
在知识的共享和利用方面,泛微通过有权限控制的门户推送机制,将知识信息传递给每个员工,保证每个员工看到他自己权限内的知识和信息。同时,泛微帮助上咨建立了知识创新激励机制,如知识贡献度申报、知识贡献积分统计等。
通过管理软件实现知识管理过程的落地,如今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也已经相当成熟。但是,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知识型企业走向国际的路似乎还很漫长。究其原因,跟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制度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知识驱动型企业,并不仅仅是一套软件所能打造的,更需要企业自身的主动追求。正如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全员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一样。有勇气、用决心、有价值驱动、有管理支持,才有可能最终走向国际。
|